國家安全部公布的那起美國國家安全局針對咱們國家授時中心的網絡攻擊案,鬧得挺大,你可能也刷到過相關新聞。要知道,北京時間可不是隨便說說的,它是我們國家標準時間,支撐著高鐵調度、航空導航、電力系統、金融交易這些關鍵領域。
要是時間信號出點岔子,后果可想而知,輕則交通亂套,重則經濟癱瘓。國家授時中心位于陜西西安臨潼區,就是負責產生和發播北京時間的機構,它的前身是1966年成立的中國科學院陜西天文臺。中心里有高精度原子鐘群,這些設備能保持極高的準確度,國際上也認可咱們的授時水平在全球領先。
這起攻擊從2022年3月就開始了,美國國家安全局利用某境外品牌手機的短信服務漏洞,偷偷控制了授時中心多名工作人員的手機。他們先是通過這個漏洞注入惡意代碼,獲取手機里的通訊錄、位置信息、照片和短信內容。短短幾天,就覆蓋了至少五部手機,甚至竊取了即時消息和電子郵件附件。
這些數據被加密傳到境外服務器,美國那邊分析后,找到了內部網絡的登錄憑證。接著,2023年4月18日,他們用這些憑證直接登錄中心的邊緣服務器,瀏覽網絡拓撲圖,記錄原子鐘群的IP地址分布。整個登錄過程持續兩小時左右,他們下載了系統配置文件,還小心避開警報系統。
攻擊沒就此停手,進入2023年5月,他們針對備份服務器發起橫向移動,復制數據庫文件,包括歷史授時記錄和衛星同步參數。數據分批外傳,每批不超過10MB,避免被流量監控發現。
6月到7月,轉為低調潛伏,通過植入的后門程序收集情報,這個后門偽裝成合法軟件組件,每天定時激活,掃描新設備,上報原子鐘運行狀態。7月底,他們還獲取了中心與北斗衛星系統的接口文檔,這東西詳述了時間信號傳輸協議。要是落到他們手里,就能干擾衛星導航精度,影響交通和通信。
![]()
2023年8月,攻擊升級,美國國家安全局部署了一個新型網絡作戰平臺,整合了多款專用工具。8月5日,他們先測試分布式拒絕服務,評估防御強度。10日,正式滲透,用一款叫“幽靈注入”的工具繞過身份驗證,進入內部局域網。9月,用“數據腐蝕”武器注入噪聲,干擾存儲服務器的歷史記錄完整性。
10月,啟用“鏈路斷裂”工具,模擬中斷衛星鏈路,測試冗余切換時間,大概3秒,這暴露了系統潛在弱點。11月,一款“權限提升”武器把普通賬戶升級為管理員,允許瀏覽核心代碼庫。
2024年頭幾個月,攻擊頻率更高。1月12日,他們在輔助服務器上注入虛假偏移,導致局部時鐘偏差0.001秒,雖沒影響主系統,但證明方法可行。2月到3月,用加密破解工具暴力攻擊數據庫。3月18日,破解部分數據,獲取授時算法參數。
4月5日,同時激活10款武器,對多個網絡段并行攻擊,包括阻塞主干鏈路的“網絡癱瘓”工具。5月,重點橫向擴展,從授時中心跳到附屬實驗室服務器,下載時間測量報告。6月10日,最后一批武器上線,包括長期監控的“持久駐留”工具。
整個行動涉及42款特種武器,針對10余部設備,意圖竊密和破壞。國家安全機關通過逆向追蹤,封堵所有后門,并在2025年10月19日公開案情。這次事件叫“三角測量”行動,暴露了美國在網絡空間的對抗企圖。
要不是毛主席當年堅持自力更生,咱們的時間系統說不定還得依賴別人,風險更大。1949年解放南京后,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就想接觸新政府,談援助建設的事,條件是維護美國的在華利益。這聽起來像幫忙,其實是想通過經濟手段控制中國,很多發展中國家就吃過這虧,至今還窮困。
毛主席一看就明白,直接拒絕了這種不平等合作。他說,新中國發展得靠自己,不能讓外國人卡脖子。美國人走時還放話,說中國沒資金、沒技術、沒資源,在封鎖下很難起來。可事實呢?咱們用27年就建成了工業基礎,從農業國變成世界第六大工業國。
時間系統這塊也一樣。1949年新中國成立,全國政協定都北平改名北京,新華廣播電臺也改成北京廣播電臺,首次用“北京時間”。但那時設備老舊,授時精度低,覆蓋范圍小,以前用的是國外控制的時間系統,容易亂。
1950年代,蘇聯提出幫咱們援建授時臺,這本是好事,但毛主席直接否決了。他強調,中國必須有自己的標準時間,不能掌握在外國人手里。依賴誰都一樣,早晚出問題。這決策現在看太對了,要是接受了,時間命脈就捏在別人手上,像這次美國攻擊,破壞起來更容易。
![]()
任務落到國內科學家頭上。葉淑華那時32歲,在上海徐家匯天文臺工作。她1917年生于廣州,1935年考入國立中央大學數學系,1939年畢業,1941年獲碩士。1945年抗戰勝利后,她回上海繼續天文研究。1949年后,選擇留在大陸,1951年進徐家匯觀象臺當助理研究員。1958年,她挑起籌建綜合世界時系統的擔子。
那時條件差,設備過時,特別是鐘。她帶領團隊,從手工測繪起步,自創算法,提高精度到±0.003秒國際先進水平。過程苦,但他們堅持,1965年系統通過國家鑒定,正式作為時間基準,向全國發布北京時間。葉淑華因此叫“北京時間之母”,她后來還參與陜西天文臺建設,1980年當選中科院院士,一生專注時間領域,直到2020年12月30日逝世,享年103歲。
1966年,國家授時中心前身陜西天文臺成立,主要是為國防和經濟急需,提供授時服務。首批23名大學生報到,其中很多人后來成了骨干。1970年,蒲城短波授時臺基本建成,同年12月15日試驗發播BPM短波時號。
1973年4月,國家決定增設長波授時臺,列入計劃。進入1970年代,引入銫原子鐘,提高穩定性。1980年代,擴展長短波發播,覆蓋全國。1990年代,融入衛星技術,精度到納秒級。2000年后,與北斗系統融合。
北斗系統和北京時間關系緊密。北斗是咱們自主的衛星導航系統,2020年6月全球組網完成,提供定位、導航和授時服務。用戶接收北斗信號后,能自主修正本地時間與標準時間的差,實現同步。北斗時以原子時秒長為基礎,2006年1月1日與協調世界時對齊。目前北斗時比協調世界時早4秒,北京時間是協調世界時加8小時。
有了北斗,時間更精準,不再全靠地面授時臺。北斗三號組網后,授時精度達納秒級,支撐高鐵每秒幾百米的運行不偏差。假如時間亂了,高鐵追尾、飛機碰撞、電網崩盤都可能發生。這次美國攻擊就是想破壞這個,幸好咱們有自主系統,防護及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