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清晨的陽光透過玻璃窗,灑在江蘇省連云港市東海縣幼兒園的活動室里,一場充滿煙火氣的 “迎立冬” 活動正悄然拉開帷幕。案板上整齊擺放著雪白的面團、鮮嫩的餡料,小孩子們穿著迷你圍裙,踮著腳尖圍在桌旁,一雙雙肉乎乎的小手在老師的耐心指導下,笨拙卻認真地捏著餃子皮。有的孩子把餡料放得太多,餃子像個圓滾滾的小胖子;有的孩子捏褶子時用力過猛,面皮裂了個小口子,卻在老師的鼓勵下笑著補救。活動室里滿是孩子們的歡聲笑語,混合著面粉的清香,這一幕被鏡頭記錄下來,迅速在網絡上引發熱議,讓無數網友感嘆:“這才是立冬該有的樣子!”
![]()
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很多傳統節氣的儀式感正在逐漸淡化。年輕人或許知道立冬要吃餃子,卻很少有人能說清背后的緣由;孩子們對 “節氣” 的認知,更多停留在課本上的文字,而非親身參與的體驗。而東海縣幼兒園這場看似簡單的包餃子活動,恰恰用最樸素、最生動的方式,讓傳統文化 “活” 了起來,不僅讓孩子們感受到了立冬的節氣氛圍,更在他們心中種下了傳承民俗的種子。
![]()
要理解這場活動的意義,首先得從立冬吃餃子的習俗說起。在我國北方,一直流傳著 “秋收冬藏,交子之時” 的說法,立冬吃餃子的傳統,便與這八個字有著深厚的淵源。立冬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九個節氣,也是冬季的第一個節氣,它標志著秋去冬來,萬物開始進入休養生息的階段。“交子” 中的 “交”,指的是季節交替,立冬正是秋冬兩季的 “交界點”,而 “子” 則與 “餃子” 諧音,所以古人會在這一天包餃子、吃餃子,既是對季節更迭的紀念,也暗含著辭舊迎新的美好期許。這種將節氣與飲食結合的智慧,并非憑空而來,而是古人在長期的農耕生活中總結出的生活哲學。
![]()
在過去的農耕社會,人們的生活與自然節律緊密相連。春天播種、夏天耕耘、秋天收獲、冬天儲藏,立冬正是 “秋收冬藏” 的關鍵節點。經過一年的辛勤勞作,人們在秋天收獲了糧食,到了立冬,天氣轉寒,農活逐漸減少,便開始 “藏” 起來 —— 既要把收獲的糧食妥善儲存,為過冬做準備,也要通過食補為身體儲備能量,抵御寒冬。餃子作為一種營養豐富的食物,餡料可以根據季節變化調整,冬天多用羊肉、白菜、蘿卜等溫補食材,既能暖身御寒,又能補充營養,恰好契合了 “補冬” 的養生理念。所以,立冬吃餃子不僅僅是一種飲食習慣,更是古人順應自然、調養身體的生活智慧,承載著人們對健康、富足生活的祈求。
![]()
關于立冬吃餃子,還有一個廣為流傳的民間故事,與醫圣張仲景有關。相傳東漢時期,張仲景辭官回鄉時,正值寒冬臘月,他看到家鄉的百姓因為貧困,很多人耳朵都凍爛了,心里十分難受。于是,他便在當地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的藥材熬成湯,然后把這些食材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狀的 “嬌耳”,煮熟后分給百姓吃。百姓們吃了 “嬌耳”,喝了熱湯,凍爛的耳朵很快就痊愈了。后來,人們為了紀念張仲景的善舉,便在每年立冬這天模仿 “嬌耳” 的做法包餃子吃,還流傳下 “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 的民謠。這個故事不僅讓立冬吃餃子的習俗更具溫度,也讓 “感恩”“互助” 的傳統美德得以傳承。
![]()
東海縣幼兒園的老師們顯然深諳這些民俗背后的文化內涵,所以她們沒有選擇簡單地給孩子們講解知識,而是策劃了這場動手實踐活動。對孩子們來說,包餃子的過程遠比聽故事、看圖片更有吸引力。在揉面團的過程中,他們能感受到面粉從松散到緊實的變化。
![]()
在放餡料的時候,他們會思考 “多少餡料才能讓餃子既好吃又不漏餡”;在捏褶子的時候,他們會專注于 “怎樣才能讓餃子的形狀更漂亮”。這些看似簡單的動作,不僅鍛煉了孩子們的手部精細動作和協調能力,更培養了他們的專注力和耐心。當孩子們看到自己包的餃子煮熟后端上桌,那種成就感和自豪感是無法用語言形容的,而這種積極的情感體驗,會讓他們對 “立冬”“餃子” 這些文化符號留下深刻的印象。
![]()
更重要的是,在活動過程中,老師們會自然而然地給孩子們講解立冬的習俗、餃子的由來,以及 “秋收冬藏” 的道理。比如,當孩子問 “為什么立冬要吃餃子” 時,老師會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張仲景的故事。
![]()
當孩子對餃子的形狀感興趣時,老師會告訴他們 “餃子像耳朵,吃了餃子冬天耳朵就不會凍壞啦”。這種 “在實踐中教學” 的方式,遠比生硬的灌輸更有效。孩子們在歡聲笑語中,不知不覺就了解了傳統民俗,理解了其中蘊含的文化意義。有位家長在看到孩子回家后興奮地分享包餃子的經歷,還主動要求 “明年立冬還要和老師、小朋友一起包” 時,感慨地說:“原來傳統文化的傳承可以這么簡單,孩子在玩的過程中就學到了知識,還愛上了這些老傳統。”
![]()
其實,東海縣幼兒園的這場活動之所以能引發網友的廣泛共鳴,不僅僅是因為孩子們的可愛,更因為它觸動了人們心中對傳統文化的珍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種外來文化不斷沖擊著我們的生活,很多年輕人對西方節日的重視程度遠超傳統節氣。比如,每到圣誕節、情人節,商場里張燈結彩,年輕人忙著送禮物、聚會;而到了立冬、冬至、臘八等傳統節氣,除了老一輩人還在堅守習俗,很多年輕人往往只是 “象征性” 地吃點應景的食物,對節氣背后的文化內涵知之甚少。這種文化認知的斷層,讓不少人擔憂:再過幾十年,我們的傳統民俗會不會被遺忘?
![]()
而東海縣幼兒園的做法,無疑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范本 —— 傳統文化的傳承,要從孩子抓起,要讓孩子們在親身參與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就像包餃子這件事,它不僅僅是一項手工活動,更是一種文化體驗。孩子們在與面粉、餡料的接觸中,觸摸到了傳統文化的溫度;在與老師、同伴的合作中,體會到了團圓、分享的快樂。這種體驗會內化為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讓他們長大后依然愿意傳承這些習俗。
![]()
除了對孩子的教育意義,這場活動也讓成年人重新審視傳統節氣的價值。很多網友在看到活動視頻后,紛紛留言表示 “想起了小時候和家人一起包餃子的場景”“明天立冬,一定要和爸媽一起包頓餃子”。
![]()
有位網友分享道:“之前覺得立冬吃餃子只是習慣,看了孩子們的活動才想起,這背后還有這么多故事和道理。今年立冬,我打算帶著孩子一起包餃子,給他講講張仲景的故事,讓他也感受一下咱們的傳統。” 可見,這場活動就像一個 “文化觸發器”,喚醒了人們心中對傳統民俗的記憶,讓更多人開始重視節氣的儀式感,主動參與到民俗傳承中來。
![]()
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東海縣幼兒園的這場 “迎立冬” 活動,也是我國近年來大力推動傳統文化進校園的一個縮影。隨著國家對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視,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將民俗文化融入日常教學。
![]()
有的學校會在端午節組織孩子們包粽子、系五彩繩;有的學校會在中秋節舉辦賞月、做月餅活動;有的學校會在清明節帶領孩子們踏青、緬懷先烈。這些活動不僅豐富了孩子們的校園生活,更讓傳統文化在校園里落地生根,成為孩子們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或許有人會說,這些活動都是 “小打小鬧”,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起不了多大作用。但事實上,傳統文化的傳承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潛移默化的影響,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堅守。
![]()
就像東海縣幼兒園的孩子們,他們今天在活動室里包的餃子,可能明天就會忘記具體的步驟,但那種與同伴合作的快樂、對節氣的好奇、對傳統文化的好感,會深深扎根在他們的心里。等到他們長大,成為父母、成為老師,就會自然而然地將這些習俗、這些故事傳遞給下一代,讓傳統文化得以延續。
![]()
立冬的餃子,包的是餡料,裹的是文化,煮的是溫情。東海縣幼兒園的這場活動,沒有華麗的包裝,沒有刻意的宣傳,卻用最真實、最溫暖的方式,讓我們看到了傳統文化傳承的希望。它告訴我們,傳統民俗不是博物館里的展品,不是書本上的文字,而是可以融入日常生活的煙火氣,是可以通過動手實踐感受到的快樂,是可以代代相傳的情感紐帶。
![]()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我們或許沒有太多時間去深入研究每一個傳統節氣的文化內涵,但我們可以像東海縣幼兒園的老師和孩子們一樣,從一頓餃子、一次手工、一個故事開始,重拾節氣的儀式感,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當越來越多的人愿意在立冬這天和家人一起包餃子,愿意給孩子講張仲景的故事,愿意參與到傳統民俗活動中,我們的傳統文化就會充滿生機與活力,就會在時代的浪潮中不斷傳承下去,成為我們每個人心中最珍貴的文化記憶。
![]()
未來,希望有更多的學校、更多的家庭、更多的社會力量,能夠關注傳統民俗的傳承,用孩子們喜歡的方式、用貼近生活的方式,讓傳統文化走進更多人的心里。相信在這樣的努力下,我們的傳統節氣會越來越有儀式感,我們的民俗文化會越來越繁榮,我們的文化自信會越來越堅定,讓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