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夏長,秋收冬藏,轉眼之間,今年的前四分之三成為過往,立冬節氣將為我們開啟這最后的四分之一。冬者,最初的意思是終結,所以它的到來,也就意味著這一年開始收尾,對于一年生的植物來說,也是生長周期終結的時候。當然冬不僅僅代表著結束,人們根據這個時節的氣候特點以及萬物的表現,又以“藏”來形容它,代表著閉藏,冬藏,是躲避冬日的嚴寒,也是為來年開春的重啟蓄藏能量與精力。
![]()
節氣是對自然氣候的準確體現,所以節氣到來,氣候的變化也會隨之來臨。而且與一般的節氣相比,立冬代表著秋的結束,冬的起始,它是兩個季節的更替,那么所帶來的氣候變化也就更加復雜。大自然的腳步從來不會停止,不過氣候的變化也是相對來說比較緩慢的。立冬初期,由于地表在下半年所積攢的熱量尚存,所以即使每天輻射的太陽熱量會循序減少,但此時的溫度還不會有著大幅的下降。雖然說“立冬至寒氣生”,但這個時候的寒冷還是我們可以靈活應對的。真正的寒冷往往是在冬至以后。
![]()
作為秋冬更替的時間節點,立冬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承接秋日之風,其寒冬之韻。并且作為冬的起點,它的特點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著冬季的整個走向,當然這也是古人們在漫長的歲月里,經過不斷地觀察所歸納出來的經驗。很多人在立冬來臨時,都很關心冬天的冷暖情況。所以今天就結合民諺來跟大家分享今年冬天可能出現的氣候,看看有道理嗎?
![]()
冬在頭,過年風雪狂;冬在尾,冷到二月底。此處的冬真是指“立冬”,頭和尾分別對應著“月頭”與“月尾”。意思是如果趕在月頭迎來立冬,到了過年的時候將會迎來狂風大雪,也就是指氣候寒冷。而假如是在月尾立冬,則會一直冷到來年的二月底,甚至三月份。
節氣是依照地球公轉軌道位置的變化來劃分的,人們將一周的360度平均成24分,所以地球每運動15度,就進入下一個節氣。依照節氣劃分的規定來看,當軌道位置到達225度時,定為立冬,此處對應的公歷日期要么是11月7號,要么是11月8號。不會出現月初和月尾的不同情況。因此說“月頭”和“月尾”是農歷月份中的范疇。
![]()
農歷和公歷都體現著日期變化,但在制定這兩種歷法時,參考物是不一樣的,所以他們之間一直有時間差。因而不同的年份所對應的農歷日期變化會比較明顯,有的年份甚至可以相差半個多月。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將立冬劃分為“十月節”,這是人們根據其交節的大概時間來說的,一般都是在十月的上旬。不過今年有著很明顯的特殊性,就是在此之前農歷有閏六月,相當于多了一個月,那么后邊的節氣也就顯得要提前了。
![]()
從日歷當中我們就可以看出來,2025年立冬是在農歷的九月十八號這一天。是月頭還是月尾呢?由于閏月也是古來有之的,所以在過去也會出現九月立冬的時候,那么古人便將這樣的情況定為月尾立冬,根據民諺來看,今年的冬天可能會是“冷冬”,而且到了立春以后,寒冷空氣依然會繼續活動,使得溫度保持偏低的水平,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倒春寒”。所以不僅在生活中我們要注意保暖,也要重視農作物的防凍準備。
![]()
民諺流傳至今,有著其中的道理,這是古人的經驗。不過時至今日,我們要以變化的眼光來看待氣候。平日里更要多關注天氣變化以及氣象報告,以此作為我們生活的指導。當然無論冷冬還是暖冬,冬天都是低溫而漫長的,所以在立冬時節,我們也要抓緊時間,備好冬衣,囤夠食材,這樣在過冬時才更加得心應手。
本文系小茉莉美食記原創,拍圖碼字不易,嚴禁不良自媒體抄襲、搬運。歡迎大家點贊,收藏和轉發!感謝您的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