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八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如約而至,華東理工大學的83名“小葉子”亮相國家會展中心。他們有人是首次加盟,也有人已經是進博會“四年級”生。
從長安街到“四葉草”,從實驗室到展臺前,從云南山區到科技展館,他們從不同的地方來,卻都懷有一顆赤誠服務的心。
退伍女兵交出“國家答卷”
![]()
左圖:李箐琳。右圖:李箐琳與“小葉子”們在一起。
“第一次走進進博會的場館,我的第一感受就是宏大、火熱,充滿機遇。”來自華東理工大學化工學院的李箐琳是一名特殊的“小葉子”。作為退伍女兵,她剛剛參加完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閱兵儀式,就轉身投入了進博會的志愿服務工作。
“以前都是在新聞里看進博會,但真正走進來感受完全不一樣了,它更像一個濃縮了全球智慧與好物的‘未來生活體驗館’和超級市場。”李箐琳說。
從閱兵場到進博館,李箐琳說:“我們追求的都是展現最好的國家形象。在長安街,追求的是分秒不差、毫厘不誤;在四葉草,追求的是熱情周到、專業高效……”她把部隊里“站排頭、爭第一”的勁頭帶到了服務崗位。
“博士天團”把論文“寫”進四葉草
![]()
姜鳴華服務進博會。
“在進博會當志愿者,就像上了一堂最生動的專業實踐課。”來自華東理工大學卓越工程師學院的2025級直博生姜鳴華,在汽車及智慧出行展區找到了理論與實踐碰撞的火花。
作為華東理工大學與中國中化集團有限公司聯合培養的直博生,姜鳴華對展區內的材料創新格外敏銳。“御風科技的低空飛行器讓我思考復合材料的輕量化應用,米其林可持續輪胎展示出了環保材料的巨大潛力。”這些鮮活的案例,讓姜鳴華的研究方向更加清晰。
服務中,他不僅運用專業知識為參觀者解答疑問,更從展品中汲取科研靈感。“優秀的工程師既要懂技術,更要懂應用。服務進博會,堅定了我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決心。”姜鳴華說。
華東理工大學信息學院的程添逸在結束一年云南支教生活后,以四年級“小葉子”的身份重返進博舞臺,他已經是第四年擔任進博志愿者了。從初出茅廬的“小葉子”到研究生支教團成員,再到如今的輔助管理崗,程添逸見證了進博會的升級,也完成了自我的蛻變。
在他看來,進博會不僅是志愿服務平臺,更是連接山區孩子與外部世界的橋梁。在云南支教時,他曾組織開展“云游進博”活動。“我想讓這些孩子們知道,世界很大,卻離他們并不遙遠。這些前沿科技見聞,正是激發他們求知欲的最佳素材。”
留學生“小葉子”這樣“翻譯”中國
![]()
左圖:謝爾蓋在咨詢崗。右圖:姜笑妍和小葉子們在一起。
“我不光翻譯語言,更是翻譯文化。”來自華東理工大學的俄羅斯留學生謝爾蓋(Sergei Iurchenko)說。
他是咨詢崗,通過服務,他看到的不是游客眼中的中國,也不是書本里的中國,而是一個“懂商業、開放、有追求的中國”。“在進博會的這幾天,比學幾個月更讓我了解現代中國。”
來自白俄羅斯的姜笑妍(Varvara Okalava)在汽車及智慧出行展區提供英語和俄語咨詢服務,展區內容涵蓋電動汽車、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無人機和未來概念船等。當她偶然發現白俄羅斯展臺時,一股暖流涌上心頭。“在偌大的展館里找到祖國的印記,讓這場國際盛會瞬間變得親切。”
來自印度尼西亞的馬珍幸(Cynthia Hendrawan)也是一名留學生“小葉子”。她對中國的組織能力印象深刻,“主辦方對志愿者的管理令人佩服,讓整個展會看起來更專業、更有秩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