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公眾號名片關注伢大富談留學
最近幾年,只要在海外教育圈混久一點,就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北美的“自由”,有時候自由得讓人有點不知所措。
一、從“包容”到“強制認同”的那一步
我們都知道,北美文化的底色是多元與包容。
無論膚色、宗教、性取向——只要你不傷害別人,你都可以被尊重。
這點其實挺值得點贊的。畢竟在任何社會,都有弱勢群體需要被看見、被理解。
但問題在于,這幾年有些事情開始跑偏了。
包容變成了一種必須認同的政治正確。
比如在加拿大、美國,有的公立小學允許LGBT組織(指在性傾向、性別認同、性身份等方面上與社會上大多數人不同的群體)進入校園做宣講。
原本只是介紹“不同的性別認同也值得尊重”,后來卻發展成告訴小朋友——“如果你覺得自己不是男孩或女孩,都沒關系,甚至可以改變。”
![]()
溫哥華有一所公立小學,因為這樣的宣講被家長圍堵。
更夸張的是,有家長聽說政府還可以為“性別轉變”的孩子買單。
于是,很多原本信任公立教育的家長,紛紛轉戰私校。
![]()
二、“自由”的盡頭,有時候是手術臺
在美國,部分州允許孩子在青春期階段接受激素注射,甚至考慮性別手術。
雖然法律上規定——未成年人必須有父母簽字同意,但在輿論和校園環境的影響下,有些孩子仍被“鼓勵”去嘗試。
問題是,這不是染個頭發、打個耳洞那么簡單。
一旦接受手術,就得終身服藥、定期治療。
許多孩子長大后后悔莫及,但身體卻無法回頭。
![]()
當然,我們的中國孩子大多不會被輕易“帶偏”。
因為他們出國時,價值觀基本已經定型,再加上很多有家長陪讀、私立學校管理更嚴格,其實風險遠沒有網絡上傳說的那么“驚悚”。
![]()
三、中國孩子:不會被自由帶跑偏,
但很可能反手“利用自由”
不過,中國孩子確實不太容易被這種極端的自由所改變。
但——中國孩子聰明啊,特別會鉆這種制度的空子。
比如在申請美國大學的時候,有些專業男多女少,學校又強調男女比例平衡;
再加上美國高校越來越看重“多元身份”和“少數群體代表”。
于是,有的中國學生在個人陳述里就會寫:
“雖然我在生理上是男性,但內心深處,我始終覺得自己是女性。”
這種操作你說離譜吧,也確實有效。
錄取官一看:哎喲,這孩子不光成績好,還有“特殊身份”,這叫多元化招生,一舉兩得。
有時候連家長都哭笑不得:
“孩子沒被自由同化,倒是把這自由研究得挺透徹。”
![]()
四、自由跑偏的加州日常:貓砂盆事件
但自由這玩意兒,一旦跑出界,就容易出現讓人哭笑不得的場景。
一個在加州生活的朋友,跟我講過一個知道的案子——有個女學生堅信自己是只貓(真的,不是比喻),學校為了尊重她的“身份認同”,在教室后面放了一個貓砂盆,她真的每天就在那上廁所。后來家長崩潰了,把學校告上法庭。
這個案子最后當然不了了之,但它卻成了“自由過量”的典型案例。——人權和平等沒錯,但尊重不等于無底線。
![]()
五、家長的角色:
幫孩子建一個“有邊界的自由區”
所以問題來了:
北美那些“跑偏的自由”,到底會不會影響我們的留學生?
我個人認為——不會太大,但不能掉以輕心。
中國家庭出來的孩子,大多有比較穩定的家庭支持系統。
他們更容易分辨“自由”和“放縱”的界限。
但前提是,家長得參與進去,得跟孩子聊這些事。
別等孩子回家說“學校今天教我們如何確認性別”,家長一臉震驚地問:“啥?你是說身份證性別嗎?”
真正有效的辦法,是給孩子一個“有邊界的自由區”:既讓他學會尊重差異,也讓他明白自由是有責任的。
教育的核心不是灌輸觀點,而是培養判斷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