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載風雨兼程,六十載春華秋實。1965年10月25日,我省第四大灌溉工程——邵陽市大圳灌區工程正式動工。數萬工程建設者迎難而上、團結奮斗,歷時14年頑強拼搏,建成這一水利工程,在邵陽水利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動人篇章。
“60年了,這水還在流,田里還在長糧!”10月9日,新寧縣水廟鎮蔣木村種糧大戶張曙光站在田埂上,望著身旁渠道中奔涌的水流和120公頃待收晚稻滿臉笑意。得益于大圳灌區石門支渠與高坪支渠的穩定調節,這片稻田多年無季節性缺水。“今后咱們種糧心里更有底氣啦!”
六十載崢嶸歲月,大圳灌區這片曾被稱作“衡邵干旱走廊”重災區的土地,因一條蜿蜒1877.48公里的灌溉水脈煥發生機,從田地龜裂、禾苗枯萎的“干旱死角”,蛻變為稻浪翻滾、稻香醉人的“綠色糧倉”。60年來,大圳灌區以“艱苦創業、樂于奉獻、精誠團結、求實創新”的精神為筆,在湘西南大地上書寫了一部水利為民的奮斗史詩。
![]()
碧水悠悠的大圳灌區“母庫”——大圳水庫。
湘西南的“水脈脊梁”
大圳灌區坐落于邵陽市西南部,地處資水上游支流夫夷水與赧水之間的高臺地帶,規劃總面積達2680平方公里,設計灌溉新寧、武岡、洞口、隆回、邵陽5縣(市)30個鄉鎮核心區域的35706.67公頃農田,直接受益人口近150萬人。作為湖南省已建成的第四大灌區、邵陽市規模最大的農田水利工程,它不僅是當地農業生產的“生命線”,更是湘西南水資源優化配置的“主動脈”。
灌區以海拔高、集雨廣、水源豐沛的大圳水庫為“母庫”,串聯起241座水庫,總庫容達1.32億立方米;通過190條渠道織就灌溉網絡,形成“紅線串珠、長藤結瓜、遠程調水補給”的自流灌溉格局。灌區骨干水庫年平均產水量3.4億立方米,不僅能滿足農田灌溉需求,還配套建設13處壩后及渠道跌水電站,總裝機容量1.65萬千瓦,年均發電量近1億千瓦時,實現灌溉、供水、發電“三位一體”綜合效益。
灌區“掌舵者”——邵陽市大圳灌區管理局,在六十載耕耘奮進中,先后獲評“邵陽市創建全國文明衛生城市先進單位”“邵陽市文明標兵單位”“全市重點項目建設優秀單位”“省級標準化管理達標灌區”“國家級節約型機關”“全國節水型灌區”等榮譽,成為湘西南水利建設與管理的標桿。
![]()
“亞洲第一倒虹吸管”——大圳灌區新安飛虹工程。
肩扛手刨的“奮斗史詩”
“我們這一輩子就干一件事,就是建設和維護好大圳灌區。”78歲的退休干部歐明良,19歲投身灌區建設,至今記得當年的苦:頓頓蘿卜白菜,日均施工十多小時;遇山體滑坡、河道改道,全靠肩扛手刨清理重建;夜里擠老鄉的漏房甚至牛棚,裹薄被抗嚴寒……
歐明良的回憶,是上世紀60年代大圳灌區建設者的縮影。彼時“衡邵干旱走廊”十年九旱,新寧、武岡等5縣(市)是“干旱死角”——1953年到1963年間,連遭8次大旱,田地龜裂、禾苗枯萎,村民靠木制水車到巖洞取水。
為解旱情,1956年邵陽水利局勘察,1958年提建灌區設想,1965年省水利院勘測定方案:修高水位骨干水庫,以“南水北調+引蓄提結合”,串庫塘河壩成“長藤結瓜”灌溉網。
1965年10月灌區動工,新寧、武岡上萬人組成建設大軍,群眾投工4840萬個,完成定額工日2900萬個。作為工程全程見證者和“大圳精神”傳承者,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建設場景在市勞動模范、大圳退休職工鄧昌達的腦海中時常浮現:當時的建設主要依靠人力,他們背著糙米、扛著工具,在崇山峻嶺間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用麻繩拉拽石料,艱難推進工程建設。
他們建的新安飛虹工程,進口高程561.55米、出口543米、落差18.55米,長度與直徑至今保持世界第二、亞洲第一,還入選清華大學水利系教材。
在這輝煌成績的背后,藏著無數感人至深的奮斗故事。工地上英雄輩出:女子突擊隊天未亮就挎扁擔奔山,肩磨破纏粗布仍扛貨,與男人們同抬石料;堡口公社李玉調抬千斤石,壓斷5根碗口粗木杠仍不歇;79歲的龍際典一天挖運2.2立方米土;知青、民兵等也全情投入;原大圳灌區工程指揮部委員、副指揮長唐伯鳳,在大圳灌區工程建設期間,吃住在工地,所有技術難度大的工程項目,他都付出了大量精力和心血……
1979年10月,主體工程完工,1877.48公里渠道讓“干旱死角”大變樣。在一代代大圳人的賡續奮斗下,形成了“艱苦創業、樂于奉獻、精誠團結、求實創新”的“大圳精神”。
![]()
大圳灌區磨石嶺農場知青、“中國好人”、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獲得者林生麗(右二)與大圳灌區年輕干部交流。
智慧賦能的“時代答卷”
歲月流轉,大圳灌區并未停留在“手挖肩挑”的歷史過往,而是賡續“大圳精神”,不斷書寫新時代的發展答卷。近年來,市大圳灌區管理局主動作為,推動灌區從“傳統水利”向“智慧水利”跨越,讓這條60年的“老水脈”煥發新活力。
現代化改造是核心抓手:2021年底,投資3.03億元的大圳灌區“十四五”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項目開工,工程竣工后預計恢復和改善灌溉面積15706公頃、年節水1500萬立方米;總投資0.68億元的東風水庫除險加固工程2023年竣工,實現了省級標準化水庫工程創建,成為邵陽市中型水庫除險加固的示范工程;總投資1.37億元的大圳水庫除險加固工程正高歌猛進;碧田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具備驗收條件。“十四五”現代化改造(二期)工程項目正全力推進前期工作,大圳灌區擴灌增效正積極謀劃推進。
信息化是“新引擎”:“十四五”期間投入1616萬元,構建立體感知、自動控制等體系,建成后水量計量自動采集率達88.36%、業務系統應用率超80%,實現“數據跑路”替代“人工巡渠”。2023年,大圳灌區成功創建“全國節水型灌區”。
在保障民生的同時,灌區還積極探索“水利惠民”與“經濟增效”的雙贏路徑。2023年以來,該局先后完成大圳水利水電有限公司發電收入、灌區城鄉一體化供水原水水費收入兩項特許經營權轉讓,以及東風水庫資產處置。這些舉措不僅盤活了水利資產,更為灌區后續發展注入了新動能。
![]()
省級標準化管理水庫工程——大圳灌區東風水庫。
代代相傳的“守渠初心”
大圳的水脈能永續流淌,離不開一群“把心扎在渠邊”的人。
磨石嶺,當地人都叫它“磨人嶺”——海拔400多米的山坳里,方圓幾公里不見一戶人家,是大圳灌區最偏遠的水管所。1973年5月19日起,邵陽地區前后3批次共190多名知識青年來到磨石嶺,毅然投身大圳灌區的偉大建設。知青林生麗告別大圳而不忘大圳,她堅守惠民初心和承諾,經營邵陽凱陽餐館30年不漲價,先后獲得“中國好人”、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榮譽。她的動人事跡,激勵著大圳人前行。
在這樣一處連風都透著“冷清”的地方,李海華和同事戴君強賡續優良傳統,自2013年起成了這里的“守水人”。最熬人的是夏天,馬蜂在屋檐下筑巢,蛇常順著石縫爬進院子,李海華就曾被馬蜂蜇得胳膊又紅又腫。更難的是交通,過去這里只有坑坑洼洼的毛馬路,拖拉機都難開進來,趕上修渠,水泥、鋼管這些材料,要么靠馬馱,要么用小電動車一點點運,車在坑洼里顛得人骨頭疼。直到去年,平整的水泥路才通到了管理所。
守著這片山,他們的核心工作就是巡渠。管著近5公里“掛在山腰”的渠道,每天天一亮,就背著工具包出門,來回10公里的路,要走三四小時。現在雖能騎摩托省些力,但渠道壁上的細裂縫、渠底的小坑洼,這些暗藏著隱患的細節,還得靠腳一步步丈量、用眼仔細瞅才能發現。
“作為大圳人,我挺自豪的。”這份堅守,早刻進了李海華的骨子里——他家三代都是大圳的工作人員。而在整個大圳,不少人一干就是一輩子,從青年到白發,都耗在了渠邊上。上世紀60年代清華大學的高材生、高級水利工程師、市大圳灌區管理局原副局長徐景綿,婉拒母校挽留和好單位的邀請,在大圳一待就是二十多個年頭,用辛勤汗水和聰明才智,換來了灌區人民最樸實的笑顏。號稱“大圳活地圖”的原農水科科長袁仁強,一生扎根大圳,面對組織的需要,退休后依然協助處理相關事務。他們心里都清楚,這份工作的重要性,哪怕是渠邊掉一塊小石頭,都可能影響成千上萬老百姓的水龍頭,半點差池都不能有。他們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卻用日復一日的堅守,守護著灌區水脈的暢通。
如今,市大圳灌區管理局黨委不斷加強黨建引領,開展“百名灌區干部下田間”活動,將臨時黨支部建在項目工地;通過招錄青年人才、加強干部交流,逐步扭轉“老齡化”困境;持續優化政治生態,干部職工干事創業的激情不斷高漲,“大圳精神”正通過一代代人的堅守,融入灌區的每一條渠道、每一座水庫。
六十年櫛風沐雨,一甲子水潤民生。從歐明良們的肩扛手刨,到李海華們的守渠初心,再到智慧灌區的開拓創新,大圳灌區的60年,是一部與干旱抗爭、與時代同行的奮斗史。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大圳人將賡續紅色血脈,加快推進現代化灌區建設,讓這條流淌了60年的水脈,繼續滋養湘西南的沃土,讓“綠色糧倉”更加殷實,讓“大圳精神”在新時代綻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作者:黃云 雷霞 肖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