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開百度APP暢享高清圖片
![]()
![]()
在我的書桌上,放著四顆方正的白色軍棋和一只三厘米見方的布質小米袋。
這是我去年在課間和學生一起玩過的小游戲。我把這個游戲帶進教室時,心里也有點猶豫,不知這些年輕的“05后”會如何看待這有點土的游戲。我想了一下,站上講臺,環顧一圈,目光落在那個抬頭看著我的女生身上。這是一個在研學路上可以開心唱歌一小時的活潑女孩。我招呼她過來,讓她看著。然后我把手里的四顆棋子朝講臺上輕輕撒開,緊接著抬手把米袋往空中垂直上拋,同時迅速看向桌面上的棋子,單手抓起兩顆,旋而用同一只手接住快速下落的米袋。“啊,行云流水!”她驚嘆道。“你來試試。”我遞給她。她稍微忸怩了一下,就伸手接過。學著把米袋拋到半空,再伸右手去抓棋子,可還沒抓全,米袋早已著急地摔在不知何處。她趕緊用左手去抓棋子,結果棋子飛走,米袋掉落,圍觀的同學被她手忙腳亂的樣子逗笑得前俯后仰。那些在書堆里埋頭做題的孩子也被吸引,慢慢靠近,出手挑戰。
以下是那天我匯總的學生反饋。“嘿嘿,被我接住了吧,難不倒我”“看起來簡單極了,但真正玩時,才發現這真的考驗反應力”“今天我們有幸重溫老師童年的傳統游戲,是快樂源泉,要聚精會神,米袋要拋得高,手要抓得快,眼睛要瞄得準,可以鍛煉我們的眼力和專注力”“那一刻同學們的周圍都散發著快樂,課后的時光就該如此歡樂無憂。這些未嘗不比手機更好玩更健康”……班里還有個靈秀的女孩寫道:“老師抓子的動作這樣熟練,是要花費一整個童年,或許才能得到這么美好的事物吧?”是的,我是屬于扔在地上就會長大的“70后”。我們的童年沒有任何電子玩具。想玩什么,都是自己動手得到的。我的整個童年,褲兜里都揣著米袋毽子甚至小石塊。
今年當南風吹散校門口的最后一縷喧囂,漫長的暑假開始時,我打算自己每天玩抓子。地點就挑在書房窗邊,一邊聽著蟬鳴,一邊撒棋子。蟬聲高高低低,米袋忽上忽下,清脆的落子聲和著窗外的蟬鳴,腦海里重現小時候在那個簡陋而明亮的鄉村教室里,同學們玩抓子、踢毽子的童真時光。這顆一貫忙碌緊繃的心,因為這些兒時的小游戲,變得單純而柔軟起來。
抓子一般是站著的,玩的時候不停地輕微挪移腳步,能療愈久坐勞損的筋骨,還特別鍛煉手指。而接米袋時的仰頭動作正好對抗長期伏案的頸椎前傾。撒下的四顆棋子每次形態各異,需要手腦并用,迅速判斷抓取哪幾顆,然后眼疾手快,迅速抓子接袋,同時迅速計算得分。單手抓取棋子接住米袋,抓起同一面或同一形態的兩顆棋子得一分,三顆得五分,四顆一色的全部抓起得10分,偶爾呈現正反橫豎四個形態迥異的棋子,如果一把全部抓起,可以得最高的20分,還有自己由衷的嘆服聲。所以抓子里包含著簡單的數學,可以鍛煉頭腦呢;而且小小的米袋里還可以放入薰衣草、艾草、決明子,或者綠豆、黃豆和薏米,來一點小小的生活美學。
抓子游戲自帶不完美哲學:棋子會掉,米袋會飛,讓你經歷一點小小的挫折,但是無傷大雅,盡可以一笑置之。這個小小的游戲,讓我和時光里那些很簡單也很珍貴的事物去對話。當米袋垂直從空中降落,我伸手去接,就像去接幾十年前飛過來的一份饋贈。
原標題:《羅靜霞:來玩傳統小游戲》
欄目編輯:華心怡
文字編輯:王瑜明 錢衛
本文作者:羅靜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