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航展上釋放巡飛彈的"九天"無人機還在測試階段,大洋彼岸的YFQ-44A已經用急轉彎和模擬空戰宣告了AI的戰術天賦。這場隔著太平洋的軍備競賽,正把人類戰爭推向一個哲學困境——當算法比飛行員更快識別目標、比指揮員更準評估威脅時,誰該按住那顆虛擬的發射按鈕?
美軍VENOM項目手冊里反復出現的"人在回路"像道保險栓,飛行員隨時能中斷AI決策鏈。可中國無人機蜂群展現的自組網修復能力,讓5噸巡飛彈在損失30%單元后仍能自動重組攻擊波次。兩種技術路線暴露出核心分歧:是把AI當作高級工具,還是戰場第二指揮官?
YFQ-44A的恐怖在于學習曲線。完成100次飛行后空戰效率提升40%的承諾,意味著它的戰術庫正以人類無法實時監控的速度膨脹。同樣令人不安的是殲-6改造的無人機群,這些造價僅有人戰機1/10的消耗品,能通過數據鏈自動補位犧牲的隊友。當AI開始像下圍棋般計算兵力交換比,戰爭是否就變成了算力游戲?
![]()
打開百度APP暢享高清圖片
五角大樓測試顯示,AI在超視距空戰中識別敵機的速度比人類快0.3秒。這致命半秒的差距,迫使美軍給F-16加裝機載超算模塊來支撐毫秒級響應。而"九天"的蜂巢艙里,上百架微型無人機正等著用飽和攻擊淹沒傳統防空系統。雙方不約而同地發現:人類反應速度已成戰場最慢環節。
倫理學家擔憂的"滑向深淵"正在應驗。中國蜂群的電子戰吊艙能自主選擇干擾頻段,美軍AI戰機可自動排序打擊優先級。雖然現階段都保留著人工否決權,但實戰中指揮官真能抵住"讓算法處理更快"的誘惑嗎?就像自動駕駛汽車面臨的道德困境:當空戰變成微秒級的博弈,人類反而成了不可靠因素。
![]()
更隱蔽的風險藏在訓練數據里。美軍AI進行的數千次虛擬空戰,中國蜂群優化的攻擊路徑,本質上都是把歷史經驗轉化為殺戮公式。當2026年F-35開始指揮6架AI控制的F-16時,那些未被錄入數據庫的突發情況,會不會引發鏈式誤判?被拆掉駕駛艙的殲-6無人機群,可沒有跳傘按鈕供道德抉擇。
站在富樂山下廢棄的5023廠區,銹蝕的炮彈生產線與嶄新的蜂群母艦形成時空折疊。當年三線建設者手工校準的引信,如今被算法控制的巡飛彈取代。當戰爭進入"發射后不管"的時代,或許我們該問:在AI學會開火之前,人類是否先教會了它何為克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