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央媒集體發聲,把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兩大 “病灶” 給扒了個透 ——死磕單一路線和瘋狂低價內卷。這事兒不只是行業內部的博弈,更關系到咱們消費者買車、用車的體驗,今天就嘮嘮這背后的門道。
![]()
一、“非此即彼” 的技術路線之爭,其實是在坑行業
前陣子有車企喊 “磷酸鐵鋰比三元鋰更安全,建議慎用三元鋰”,這話一出就被央媒懟了:技術路線不該 “二選一”,多元發展才是正道。
武漢大學的教授說得明白:三元鋰和磷酸鐵鋰是 “場景化選擇”,不是 “對立關系”。磷酸鐵鋰熱穩定性好,適合家用代步;三元鋰能量密度高,長續航、高性能車型離不了它。就像你不能說筷子比勺子好,得看是吃飯還是喝湯。
更關鍵的是,三元鋰技術是咱們中國在全球的一張牌。行業專家董揚就說,中國三元鋰產量全球最大,頭部企業技術也是世界領先。要是為了短期市場份額就把三元鋰給扔了,那固態電池這些下一代技術的研發也得黃 —— 因為全固態電池的正極材料,還得靠三元技術的積累。
![]()
二、低價內卷:看似消費者得利,實則行業慢性自殺
現在新能源市場的低價戰打得有多狠?2025 年動力電池價格比 2023 年降了 42%,但企業利潤率卻暴跌 58%。有些二線電池廠為了活下去,只能接不賺錢甚至賠錢的訂單,研發資金全被擠壓沒了。
SNE Research 的 CEO 也看不下去了,說有些企業為了搶市場,瘋狂低價傾銷,還對未來訂單瞎承諾。短期看是賣得多了,但長期呢?研發沒錢了,技術不進步了,最后整個行業都得跟著遭殃。
更要命的是產能過剩。2025 年全國新增新能源整車產能超 300 萬輛,可市場需求只漲了 18%。地方政府盲目上項目,最后產能閑置,資源全浪費了。
![]()
三、營銷 “吹牛” 成風,消費者被當 “冤大頭”
除了技術和價格,營銷亂象也讓人大跌眼鏡。
有的車企拿新車和邁巴赫比極端路況,結果被爆測試車是沒經過車主同意的 “暴力駕駛”;有的吹續航 1400 公里,實際只有 1200;還有的把 50 萬的車吹成 “500 萬內最佳”…… 這種 “吹牛式營銷” 把消費者當傻子,時間長了誰還敢信?
經濟日報都忍不住評論:這是 “劣幣驅逐良幣”,最后行業信譽全被透支了。
![]()
四、行業要破局,得建這 “三道防線”
央媒也給行業指了條明路,總結下來是 “三道防線”:
- 技術雙軌制:車企不能只押注一條路線,三元鋰和磷酸鐵鋰得 “兩手抓”,這樣才不會在技術迭代時掉隊。
- 營銷合規化:參照醫藥行業,搞第三方認證體系,測試數據不能再由車企自己說了算。
- 產能調控:把產能利用率納入地方政府考核,避免盲目擴張。
現在工信部也在修訂電池回收利用的管理辦法,要給電池全生命周期的數據 “上戶口”,從源頭杜絕造假。
![]()
這次央媒的批評,不是要打壓新能源,而是希望行業能 “慢下來,好好走”。對咱們消費者來說,也別被 “單一路線”“低價噱頭” 帶偏了,買車看技術、看長期可靠性,才是真道理。
行業的改變不會一蹴而就,但至少現在方向是對的 —— 從 “規模擴張” 轉向 “質量競爭”,從 “營銷噱頭” 回歸 “技術本質”。只有這樣,中國新能源才能真正在全球站穩腳跟,咱們消費者也才能買到更靠譜的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