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報道:昔日,在四川省阿壩州的大山里,有一個藏族男孩的日常是追逐牛群,他的世界是腳下的草地與頭頂的天空。而今,他手持焊槍,在核電站的建設中,承擔那些最精密、最關鍵的焊接任務,保證核電站的“心臟”和“血管”安全可靠、萬無一失。11月4日,“青春華章·青知講說人”青春分享會在北京師范大學舉行,會上,中國核工業二三建設有限公司核級焊工爾基用他樸實而又生動的語言,向師生們講述了自己從仰望群山到“焊”衛山河的故事。
![]()
中國核工業二三建設有限公司核級焊工爾基進行現場分享(主辦方供圖)
“小時候每天就是追著牛跑,我發呆,牛吃草,那時最大的愿望就是‘今天牛別丟’”,這質樸的回憶,定格了爾基的童年。命運的轉折出現在村里搭牛棚時,一位焊工師傅的到來點燃了爾基對焊接技術的興趣。“‘滋滋’一響,兩塊冷冰冰的鐵就粘在一起了,我覺得這比放牛有意思多了。”
得益于藏區推行的“9+3”免費教育計劃和一系列扶貧政策,2016年,爾基成功考取成都市技師學院,并選擇了自己喜歡的焊接專業。2021年畢業后,他加入中核集團,開始承擔關鍵而又精密的焊接任務。“爾基,我們手中焊的不是普通的鋼鐵件!這里是核電站,關乎核安全,必須做到零缺陷、百分百可靠!”師傅教導的這番話讓爾基意識到手中焊槍的分量。
爾基提到,他焊過最薄的鋼管只有0.8毫米,“電流大一點就會破,小一點焊不牢,練習時大氣不敢喘,生怕一口氣吹歪了焊縫——這比我奶奶縫棉襖還精細。奶奶縫歪了能拆了重縫,我這焊穿了材料就得報廢。”
如今,爾基的名字鋼印就打印在國家重點工程“華龍一號”的管道焊縫旁,這些焊縫要在未來60年甚至更長時間里承受高溫、高壓、高震動的考驗。“在我們這里,只有100%才是合格。”爾基自豪地說,“我要終生為安全負責。”
從藏區大山到核電建設一線,爾基用行動證明了“人生的價值不在于從哪里出發,而在于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極致”。他的故事贏得了現場師生的熱烈掌聲,展現了新時代職業青年扎根一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爾基的成長軌跡,正是新時代中國青年將“小我”融入“大我”的縮影。他將個人手中的焊槍融入國家發展的洪流,焊接起強國建設與民族復興的“鋼鐵脊梁”。他的故事證明,當個人奮斗與“國之大者”同頻共振,平凡的崗位就是建功立業的舞臺。萬千如爾基一般的中國青年,要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在不同的崗位上挺膺擔當,匯成推動國家向前的磅礴力量,奏響這個時代最激昂的青春強音。(陳子君)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