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趙祖樂
編者按:
在四川省委城市工作會議即將召開之際,人民網四川頻道聯合四川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開設“四川城市高質量發展”專欄,聚焦“人民城市”本質,生動呈現四川各地在城市更新、住房保障、歷史文化保護、基礎設施提升、智慧城市等領域的實踐成果與鮮活經驗,全面總結展示近十年來四川在城市發展、建設與治理方面的歷史性成就與特色路徑,深入闡釋四川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實踐成果與寶貴經驗。
城市更新,既是民生工程,也是發展工程。
近日,記者從四川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了解到,四川多措并舉,正通過危舊房改造、老舊小區煥新、特色街區營造、工業遺存活化等方式,以系統思維推動城市從“面子”到“里子”的深刻變革。
成都城市更新的“點”與“面”
玉林東路特色街區,全周期運營驅動的文商融合。成都市武侯區玉林東路通過創新機制,實現從普通老街到全國典型案例的升級。其首創“O+EPC”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前置運營團隊,聯動規劃師與居民共建共治。改造后,日均人流量從1萬躍升至5萬,街區消費總額突破3.8億元,商戶數量翻番,夜間經濟占比提升至65%,成為“老城更新+產業煥新”的典范。
改造前的玉林東路特色街區一瞥。四川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供圖 改造后的玉林東路特色街區一隅。四川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供圖 工人村片區,老舊小區“綜合整治+”的系統煥新。金牛區工人村通過連片改造,釋放公共空間5000余平方米,新增產業載體1600平方米,房價平均增值約20%。項目探索“老舊院落改造+成套化改造+特色街區打造”集成模式,通過智慧社區平臺與“五共”治理機制,實現物理更新與人文復興的統一。 改造前的工人村片區一角。四川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供圖 改造后的工人村片區一角。四川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供圖 東郊記憶,工業遺存的時代新生。在原成都國營紅光電子管廠舊址上打造的東郊記憶·國際時尚產業園,堅持“修舊如舊、舊房新用”,保留工業建筑肌理,集聚文創企業近400家,年接待游客超1760萬人次,年營收突破30億元,成為西南地區工業遺存轉型文創園區的標桿。 改造前的東郊記憶片區部分外景。四川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供圖
改造后的東郊記憶片區部分外景。四川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供圖
君平街89號院,居民“自籌自改自管”的破冰實踐。面對D級危房,青羊區探索全省首例居民全程主導的原址重建模式。通過政策支持與居民共治,在不突破原有產權面積的前提下實現危房煥新,為高密度建成區危舊房治理提供了新路徑。
改造前的君平街89號院。四川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供圖
改造后的君平街89號院。四川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供圖
省級行動:從“個案”到“全域”的系統謀劃
成都的實踐是四川全省系統推進城市更新的縮影。2025年6月,《四川省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方案》發布,明確到2027年底建成50個城市更新重點片區樣板,形成一批“川居好房”。方案提出八大重點任務,涵蓋城鎮老舊小區整治、歷史文化保護、完整社區建設等領域,并通過土地、金融、審批等政策支持,推動更新工作制度化、可持續化。
在省級方案指引下,多地探索出特色路徑——
廣元市利州區玖合苑,將9個小區從“背對背”的各自為政、不相往來,真正轉變為“交通融合、文化融合、設施融合、生態融合、治理融合”;
德陽市精準排查城市管網問題,系統性治理“管網病”;
攀枝花市將散落的歷史碎片串聯成珠,讓三線歷史故事“花開滿城”。
實踐啟示:以人為本與多元共治的四川經驗
四川城市更新的核心經驗在于堅持民生導向,從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入手,以“繡花功夫”推動空間重塑與功能補短;創新實施機制,通過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公眾參與,構建可持續更新模式;注重因地制宜,結合地域文化資源與產業基礎,避免“千城一面”。
從成都的案例到全省的探索,四川正以系統思維書寫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時代答卷,為全國城市更新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四川經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