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火不是終點?加沙休戰將滿月,百姓日常曝光,陷另一種絕望循環
哈嘍大家好,今天小編給大家聊一聊加沙停火后,當地人的生活現狀!“人道主義危機”六個字,對多數人而言只是新聞高頻詞。但對加沙人來說,它是停火后仍可能響起的槍聲,是孩子藏在懷里的半塊餅,是廢墟上等不到黎明的夜晚。
2024年某輪臨時停火協議生效時,37歲的護士阿什拉夫比任何人都渴望平靜,沖突已奪走他的親人、家園和對安穩的想象。可第一縷陽光穿透硝煙時,遠處的異動便擊碎了他的希望,現實從不會因一紙協議輕易手軟。
臨時停火往往難以立即帶來完整秩序。停火首周,阿什拉夫的醫院就接收了多名因邊境線附近沖突受傷的平民。
一些臨時劃定的管控線邊界模糊,給平民出行帶來極大風險。在加沙,絕望、未知與警覺形成閉環,沒人再輕易相信“沖突結束”的承諾,留意周邊動靜成了平民的生存本能。
阿什拉夫的掙扎始于2023年10月新一輪沖突爆發后,他工作多年的社區醫院在轟炸中受損,從此失去固定收入,而加沙物價因物資短缺大幅上漲。
![]()
他曾通過多個國際平臺求助,雖過程艱難,但最終通過國際援助渠道獲得部分民間支持,這筆資金成了一家五口的重要生活來源。
撤離、搬家、尋食、取水、撿柴,在轟炸與死亡中隱忍,這是他兩年的日常。他在社交平臺寫道:“談論耐心多么輕松。
而我們在饑餓恐懼中踐行它,每一秒都如履刀尖。”有中國網友致歉“能做太少”,他回復:“你們的善意已是黑暗中的火柴。”
這份苦難是加沙人的集體困境:據聯合國相關機構統計,2023年10月以來,加沙地帶已有大量平民傷亡,其中包括眾多婦女和兒童,數萬民眾終身殘疾。
國際社會對加沙局勢表達嚴重關切,多個機構呼吁保障平民權益,避免基礎設施遭到破壞。阿什拉夫給受傷的男孩換藥時聽到相關報道,冰冷數字與孩童哭聲交織,讓他蹲地掩面,那都是破碎的家庭。
阿什拉夫清楚世界未必在乎這里的苦難,但生存重壓讓他成了上發條的機器人:白天在戰地醫院救死扶傷,夜晚為家人籌措物資,偶爾給中國網友報平安:“我們還活著,謝謝你們。”
每天清晨五點,他準時在帳篷醒來。有余糧就沖杯咖啡提神,早餐是妻子做的面餅,1公斤面粉做十個,一家五口每人半個到一個,夾芝麻醬已是奢侈。這是他唯一的奢侈,支撐他熬過疲憊的工作。
步行3公里去醫院的路遍布未爆彈藥與空襲風險。有次下班時,150米外的爆炸掀翻他的藥袋,藥瓶碎裂,也擊碎了他對“安全”的幻想。從此他每次出門都給家人留紙條:“我愛你們”,怕再無歸期。
![]()
下班后的“物資戰”同樣慘烈:基礎食材價格飆升,少量蔬菜和調味品就需耗費大部分收入;面粉等主食時常斷供,價格高到普通家庭難以承受。小女兒問:“爸爸,什么時候能每天吃面餅?”他哽咽著重復“快了”,卻不知“快了”是何時。
沖突期間,加沙援助通道多次因安全原因中斷。某段時間援助恢復后,部分新的物資分發點投入使用,相關安排引發人道主義機構與相關方面的溝通協調。
阿什拉夫不敢輕易靠近部分分發點,那里秩序混亂,時常因物資分配發生爭執。他只能去拉法附近相對開放的分發點,卡車當場發放物資缺乏規范管理,哄搶成風。
有次他提前數小時趕路,到達時主食已被分光;還有次在烈日下等了一下午,卻因安全原因未能領到物資。
沖突期間,他因安全撤離令搬了多次家。通知或為短信或為空投傳單,標注的“安全區”有時也難以完全保障安全。
![]()
2023年加沙北部大量民眾被要求撤離;后續沖突中,拉法等地區也多次面臨撤離安排,他一家擠在裝滿雜物的車輛后廂逃難。
某輪短暫停火時,他返鄉發現家已成廢墟,翻出舊文件和孩子的玩具熊,在廢墟旁搭起臨時帳篷。
安穩僅維持一個月,新的安全警示再次下達,家人冒風險逃走,珍貴物件全留廢墟。有時他借住岳父家,十幾人擠在一起,為靠近工作地點,他常獨自回附近區域睡帳篷。
饑餓是懸頂利劍。八歲女兒莉娜會把半塊餅藏到睡前吃:“這樣不會餓醒,不惹你難過。”孩子摔傷后恢復緩慢,醫生說是長期營養不良所致。
![]()
這是加沙兒童的常態,據世界糧食計劃署2024年報告,加沙地帶面臨嚴重糧食不安全,大量民眾處于饑餓邊緣,相關機構呼吁立即保障糧食援助通道暢通。
沖突爆發后,加沙電力、食物、燃料和水源供應一度中斷,后續雖逐步恢復部分援助,但仍遠不能滿足需求。
援助物資運輸面臨多重阻礙,部分物資因安檢等流程滯留,甚至變質。物資短缺導致的爭搶時有發生,曾出現平民因搶糧發生沖突的悲劇。
水危機更嚴峻,大量地下水因污染無法飲用,人們只能靠簡易方式清潔。阿什拉夫有時能領到人道主義機構發放的飲用水,每人每日配額極少,既需飲用又要洗漱;
![]()
更多時只能高價購買,水成了比食物更珍貴的資源。木柴等燃料同樣稀缺,需耗費大量收入購買,僅夠維持基本烹飪需求。
電力早斷,手機靠太陽能充電,夜晚靠手機燈照明。阿什拉夫說:“黑暗本應寂靜,卻總被轟炸的閃光打斷。”
饑餓、缺藥、恐慌皆可致命。他的遠親因目睹暴力事件心臟驟停離世,年輕同事在領取物資時因爭執不幸身亡。
分發點的爭搶中,不時有人受傷甚至死亡,他曾帶兒子領物資時遭遇危險,僥幸逃生。“在加沙,死亡離我們太近了。”他在日記里寫。
轟炸是造成傷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024年上半年,他的弟弟回居住地取生活用品時遭轟炸身亡,留下妻子和一對兒女,一歲侄女如今會說“爸爸在天上”。“有時會羨慕逝去的人,他們不用再受苦了。”阿什拉夫疲憊地說。
![]()
醫院是他的戰場。在拉法邊境的帳篷醫院,他收治開放性傷口和燒傷患者,曾連續16小時照顧84名傷員,其中30多是孩子。
每周值一次24小時班,夜里在地上打盹,監護儀滴答聲與槍炮聲伴他到天明。他還護理早產兒,多因母親營養不良或恐懼早產,工作累到雙手發抖,背部疼痛成常態。
2024年6月,他在醫院帳篷上看到國際醫護寫的字:“咖啡就是生命”,當時咖啡已成為極度稀缺的物資;旁邊“地球能容納你的夢想”,在加沙格外諷刺。但這字跡讓他動容:“至少有人還關心我們。”
從事護理工作多年來,阿什拉夫的收入時常因局勢動蕩無法保障。沖突后更是失去固定收入,加入戰地醫院后,薪資微薄且發放不穩定。
![]()
國際民間援助成了重要支撐,這些來自不同國家的善意幫他勉強維持家庭生計。他說:“永遠感謝那些幫助過我們的人,等和平了,一定要當面道謝。”
他知道有人借苦難斂財,卻堅守底線:不用孩子照片博同情,援助款全用作家用,還會分些給鄰居。有商人邀他合作“悲情募捐”分成,被他拒絕:“戰爭奪不走我作為‘人’的尊嚴,我不會用孩子的苦難換錢。”
如今他很少憤怒,太忙了,忙到忘了戰前愛鍛煉的自己。疲憊填滿生活,卻從未磨掉他的韌性。停火后,戰地醫院仍未停歇,傷員或因流彈受傷,或因物資爭搶受傷。物價雖略有回落,但生活依舊艱難。
他知道世界在關注加沙,有援助也有呼吁,卻忍不住問:“真正的和平什么時候能來?我們能擁有安穩的家嗎?孩子們能吃飽飯、正常上學嗎?”
![]()
阿什拉夫仍信良善,見過國際醫護馳援,受過陌生人幫助,也記得來自不同國家的善意。巴勒斯坦作家的詩句曾描繪過加沙的堅韌;
在加沙,一部分我們甚至沒法徹底死去……別吃驚,當你看見一朵玫瑰在廢墟中昂首挺立:這就是我們活下來的方式。
阿什拉夫正是這片土地上堅韌者的縮影。他清楚停火后的重建之路漫長:大量房屋被毀,民眾無家可歸,就業和生計問題亟待解決,太多人需要心理和身體的康復。
![]()
阿什拉夫的故事,讓“人道主義危機”有了具象模樣:孩子藏起的半塊餅,廢墟上的帳篷,深夜病房里顫抖的手。而廢墟中昂首的堅韌與良善,這朵永不凋零的“玫瑰”,正是苦難最珍貴的啟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