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評論員 沙元森
選題來自今日頭條頭條精選項目
近日,一個名叫阿什拉夫的巴勒斯坦護士,在國內社交平臺上引發了關注。阿什拉夫,37歲,來自加沙。他在中國社交平臺注冊賬號的目的很簡單——尋求幫助。
國內上班族每天睜開眼比較關心的問題大概是天氣和交通,免得堵在上班的路上。但是阿什拉夫每天都在為尋找水和面粉而焦慮,對他而言,“關心糧食和蔬菜”不是詩意的生活,而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
阿什拉夫在醫院做護理,平時工資只發一半,妻子是家庭主婦,他們也沒有其他收入。戰火之中,加沙物價飛漲,人民幣177元只能買到五個番茄、兩個茄子、兩個土豆,芝麻醬每公斤賣到人民幣110元。生活的重壓把阿什拉夫逼到網絡上尋求幫助。
在過去的幾個月里,阿什拉夫在中國社交平臺上收到許多鼓勵,還有每個月約兩百美元的幫助。中國網民在對阿什拉夫施以援手的同時,也得以仔細觀察這個戰爭陰影下的巴勒斯坦“切片”,對比阿什拉夫的生活,或許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國家強盛之于人民幸福的重要意義。
新一輪巴以沖突延宕兩年,造成了前所未有的人道災難。過去兩年,至少6.8萬巴勒斯坦人因戰爭在加沙死去(其中有2萬多名兒童),17萬人受傷。世界糧食計劃署首席經濟學家曾在媒體訪談中提到一組數據——全球約有70萬人處于最嚴重的饑餓狀態,遭遇饑荒或災難性饑餓,其中五分之四(57.7萬人)在加沙。
阿什拉夫曾經任職的加沙歐洲醫院也遭遇過空襲,當時至少28人死亡。幸存下來的阿什拉夫是幸運的,也是極為艱難的。家園被夷為廢墟,帳篷里的生活漂泊不定,沒有柴禾,沒有電力,只有隨時降臨的轟炸和無盡的恐懼。
寫在文件里的“人道主義危機”,在阿什拉夫的日常生活中有著細致的詮釋,正如阿什拉夫所說“死亡成了習慣,火藥味和血腥味已經對我們沒有影響了,我們變得像沒有靈魂的軀體”。
不同國家和民族,對幸福生活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但是無論最終指向哪里,首先得讓人活下去,然后讓人活得像人。在巴勒斯坦,當無數家庭還在為生存掙扎時,再討論其他問題就顯得很奢侈。在阿什拉夫眼中,戰前暢想過的“自由和旅行”已經無足輕重,因為生存枷鎖已經壓得他喘不上氣。
![]()
巴以沖突歷時七十余年,巴勒斯坦人獨立建國的愿望至今沒有實現。巴勒斯坦人沒有獨立和主權可言,遑論國家強盛,人民幸福。阿什拉夫只不過經受了祖輩都經受過的苦難。從阿什拉夫的個人生活可以看到數百萬巴勒斯坦人真實的當下和久遠的從前。這不是一個人的悲慘,而是一個民族的苦難。
在國際社會干預下,巴以雙方終于以一紙停火協議迎來脆弱的和平。平息戰火、停止殺戮僅僅是確保巴勒斯坦人生存的第一步,只有推動巴勒斯坦問題早日得到全面、公正、持久解決,才能讓阿什拉夫和他的同胞們享受到永久的和平和可持續的美好。
社交平臺上有人開玩笑似的留言,可以“援助”無人機,阿什拉夫回應“我們希望和平地生活。我們厭倦了戰爭”。確實,經歷過戰爭的人們,會更加熱愛和平,因為戰爭從來都沒有真正解決巴勒斯坦問題,暴力只是增加仇恨和苦難。每天為生活掙扎的人們真正需要的是不漏風的家和讓人安心的國家。在中國社交平臺關注阿什拉夫的命運,更容易讀懂戰爭與和平,也能理解國家與人民的命運相連、休戚與共。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