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南通的一位媽媽像往常一樣檢查女兒的書包時,一張夾雜在課本中的白色畫紙,讓她瞬間頭皮發麻。
這張畫作內容詭異,是一幅手繪的“解剖圖”,畫中人物被分解,旁邊標注著“王曦解剖圖”字樣,并詳細描述了用刀分解、挖眼睛、抽血、把她五馬分尸”等令人不適的步驟 。
更讓這位母親震驚的是,經詢問,女兒表示這幅畫并非自己所畫,而是其他同學畫完后塞進她書包的 。
這位媽媽隨后聯系了學校老師。
經過調查,事件的原委逐漸清晰:畫中人物“王曦”確實是該校的美術老師 。這幅畫也確非當事女孩所作,而是由班內其他同學,有報道稱為三名六年級學生所畫,并塞入了同學的書包 。
校方隨后對涉事學生進行了批評教育,相關學生也已和解 。
![]()
一方網友認為此事絕非簡單的童稚玩笑,而是必須嚴肅對待的心理健康警示信號。
他們指出,畫作內容的暴力血腥程度與作畫者的稚嫩筆觸形成驚人反差,令人細思極恐。
其行為不僅是對老師的不尊重,將畫作塞進同學書包,更帶有轉嫁責任的意味 。
有評論進一步指出,此類“暗黑系”創作在兒童中似乎并非孤例,有家長反映自己的孩子也曾收到過類似“恐怖信”,甚至在某些圈子裡成為一種流行 。
這部分聲音強烈呼吁,不能僅以孩子還小為由草率處理,學校和家庭必須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動機,是源于師生矛盾、家庭壓力,還是受到不良網絡內容的影響,并給予專業的心理疏導 。
另一方網友則傾向于認為公眾反應可能過度,主張更寬容地看待兒童的好奇心與表達。
他們推測,孩子們可能僅是出于對解剖知識的好奇,例如在短視頻平臺看過相關動畫覺得很酷,或在模仿影視、游戲中的場景,并未完全理解其行為的嚴重性和暴力含義 。
將畫作塞入同學書包,初衷或許僅僅是怕帶回家被爸媽看到,而非蓄意惡毒的嫁禍 。
他們擔心,過度的批判和貼標簽可能會給這些孩子帶來不必要的心理負擔,甚至二次傷害。
關鍵在于引導而非嚴厲懲罰,應幫助孩子理解生命的尊嚴、表達的邊界以及如何以健康的方式滿足好奇心 。
![]()
孩子們未必總能清晰說出我生氣了或我受了委屈,他們的負面情緒常通過行為,如畫特定主題的畫、破壞物品間接表達 。
若學校與家庭未能建立有效、安全的情緒宣泄和求助機制,例如真正起作用的心理委員制度 、暢通的傾訴渠道,這種塞畫行為可能成為他們一種扭曲的求助或抗議”。
網絡上充斥著各種未經篩選的信息,部分內容將暴力、驚悚元素包裝為潮流或個性表達。
兒童辨別能力有限,易受吸引和模仿。
這要求家庭、學校乃至社會平臺共同肩負責任,加強引導與監管,幫助孩子辨識和抵制不良文化影響,建立對酷與美的健康認知 。
更深層地,此事件警示我們需將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孩子的內心世界,遠比我們想象的更需被細致觀察和溫柔理解。 在關注學業成績的同時,更要呵護其心靈的健康成長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