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第一部分:
一、內蒙古騎兵部隊序列沿革
二、內蒙古騎兵第一師沿革
三、內蒙古騎兵第二師沿革
第二部分:
四、內蒙古騎兵第三師沿革
五、內蒙古騎兵第四師沿革
六、內蒙古騎兵第五師沿革
![]()
內蒙古騎兵戰士立功紀念章
四、內蒙古騎兵第三師
1946年3月,東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內蒙古自治軍騎兵第四師。昭烏達盟警備隊總指揮部改為騎兵第四師師部,何子章(清卓力格圖)任師長,下轄第三十二團、第三十三團、第三十四團、第三十五團、第三十六團、第三十七團共6個騎兵團、3個直屬獨立連,共3300余人。
1946年3月30日至4月3日,在承德召開內蒙古自治運動統一會議(“四?三”會議),根據會議決定,東蒙古自治軍騎兵第四師改稱內蒙古人民自衛軍騎兵第四師。
1946年9月8日,經中共冀察熱遼分局和冀察熱遼軍區批準,成立卓索圖盟縱隊。白云航任司令員、孔飛任副司令員、田戶任參謀長、金起先任政治部主任、烏蘭(女)任政治部副主任;下轄第一支隊(由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卓索圖盟分會保安隊改編)、第十一支隊(土默特左旗支隊)、第十二支隊(敖漢旗支隊)、第十三支隊(由土默特左旗蒙民大隊改編)。
1946年10月18日,根據冀察熱遼軍區的決定,在林東(今巴林左旗林東鎮)成立了昭烏達盟蒙漢聯軍。俞楚杰任司令員,權星垣任政委,何子章任副司令員,烏力吉那仁任副政委,阿民布和任參謀長,卜云龍任副參謀長,孟和烏力吉任政治部主任,劉昌任政治部副主任。聯軍由內蒙古人民自衛軍騎兵第四師,熱北軍分區步兵第四十六團、騎兵第三團等部隊組成。
1946年12月中旬,卓索圖盟縱隊對縱隊機關和第一支隊進行整編。在縱隊領導人員保持不變的基礎上,任命烏占麟為供給處處長、那遜巴雅爾為副處長。
![]()
英勇殺敵
1947年8月份,騎兵第四師開始進行整訓。此時,第三十二團有兵力400余人、第三十四團有兵力300余人、第三十六團有兵力170余人,警衛連有兵力140余人、偵察連有兵力80余人,神槍隊有兵力40余人、突擊隊有兵力30余人,司政后機關合計200余人,全師共計1600余人。經過整編后,下轄第三十一團、第三十三團共兩個團,兵力800余人。新三十一團由原三十四團和原三十三團一部改編;新三十三團由原三十二團和原三十三團一部、原三十六團一部改編。三十七團改編成扎魯特旗蒙漢聯軍支隊,劃歸遼西軍區;撤銷第三十六團,其部編入經棚支隊。警衛連和偵察連合編為一個連,解散神槍隊。
1948年1月1日,內蒙古人民自衛軍改稱為內蒙古人民解放軍,騎兵第四師改稱為內蒙古人民解放軍騎兵第四師。阿民布和任師長,烏勒吉那仁任政委,劉昌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1948年10月13日,內蒙古人民解放軍騎兵第四師和卓索圖盟縱隊合并,成立騎兵第十師。孔飛任師長,阿民布和任副師長,烏勒吉那仁任副政委,劉昌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包音倉任副參謀長,蓋力彬嘎任供給部主任。下轄3個團,全師兵力1715人。原第四師的第三十一團、第三十三團合編為第十師的第三十一團,下轄4個騎兵連、1個機槍連,全團兵力562人;原卓索圖盟縱隊第一支隊改編為第十師第三十三團,下轄4個騎兵連、1個機炮連,全團兵力562人。原卓索圖盟縱隊其他各支隊劃歸其所在盟軍分區。
1949年5月,內蒙古人民解放軍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騎兵第十師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內蒙古軍區騎兵第十師。
1949年6月1日,第十師更改番號為第三師。孔飛任師長,劉昌任政委,額爾敦倉任參謀長,白云任政治部主任,高萬寶扎布任政治部副主任,巴圖任供給部部長,蓋力彬嘎、吳占麟任供給部副部長,張立言任供給部政委,額爾頓高勒任衛生部部長。下轄3個騎兵團,3個直屬連,1個教導隊。原第十師第三十一團、第三十三團改編為第三師第七團、第八團,昭烏達盟軍事部所屬第三十二團劃歸第三師。
1950年11月,按照內蒙古軍區部隊整編部署,第三師師部一分為二,分別改編為興安盟軍分區和呼納盟軍分區。孔飛任興安盟軍分區司令員,劉昌任政委。李天宇任呼納盟軍分區副司令員,白云任副政委,吳占麟任后勤處處長。第七團改編為興安盟軍分區第七獨立騎兵團;第八團改編為呼納盟軍分區第八獨立騎兵團;第三十二團改編為呼納盟公安支隊。
![]()
奔赴戰場 英勇殺敵
五、內蒙古騎兵第四師
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出兵中國東北和華北,侵華日軍行將戰敗投降。在這個重要的歷史關頭,第三國際派遣打入偽蒙古軍、時任偽蒙古軍第九師師長的烏勒吉敖喜爾決定率部起義。準備參加起義的偽蒙古軍部隊有第九師3個團、防衛六師1個團和直轄騎兵隊(團籍建制),共5個團、2000余人。
8月10日,烏勒吉敖喜爾率領起義部隊攜帶兩門野炮、8輛汽車,并帶領隨軍家屬,轉移到四子王旗烏蘭花鎮。到達目的地后正式宣布起義,起義部隊名稱定為內蒙古人民革命軍。在起義的過程中,抓捕日本教官兩名、擊斃拒捕的日本教官一名。
![]()
1927年,烏勒吉敖喜爾在莫斯科東方大學
8月下旬,起義部隊與中共綏蒙政府和蘇蒙聯軍取得聯系,綏蒙政府授予起義部隊綏蒙第一軍第一師番號,任命烏勒吉敖喜爾為師長。隨后,該部開赴商都縣紅格爾圖一帶休整待命。
9月上旬,起義部隊開赴蒙古人民共和國整訓。
12月下旬,首批128人由蒙古人民共和國返回國內。歸國部隊組織建構為師級(“架子師”),烏勒吉敖喜爾任司令員,關保扎布任政委;下設番號為內蒙古游擊大隊的一個大隊,大隊下設4個排。
1946年2月下旬,決定該部隊番號改稱為內蒙古人民游擊隊,受晉察冀軍區和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雙重領導,后勤供給由冀察軍區第七軍分區負責。
1946年4月上旬,“四?三”會議之后,內蒙古人民游擊隊改編為內蒙古人民自衛軍第四支隊,下設兩個大隊。烏勒吉敖喜爾任司令員,關保扎布任政委,武能齊任參謀長,李文精任政治部主任,道爾濟勒格任供給處處長,巴圖奧其爾任衛生處處長。
![]()
關保扎布政委
1946年8月,內蒙古人民自衛軍第四支隊下轄兩個大隊、5個連,供給處下轄一個輜重連,全支隊兵力800余人。
1946年10月下旬,內蒙古人民自衛軍第四支隊撤離查干寶格都(在內蒙古商都縣境內),開始在錫察草原進行游擊戰。第四支隊英勇善戰、作風頑強,在游擊戰中連連得勝,使得敵軍談虎色變、聞風喪膽,稱四支隊為“四老虎”“四閻王”。而老百姓紛紛稱贊四支隊說:“蒙古八路真好!”
1946年11月7日,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決定將內蒙古人民自衛軍第四支隊擴編為內蒙古人民自衛軍騎兵第十一師,烏勒吉敖喜爾任師長、關保扎布任政委,下轄兩個團。第一大隊擴編為第三十一團,轄一連、二連、五連;第二大隊擴編為第三十三團,轄三連、四連、六連。同時,成立巴烏軍區,烏勒吉敖喜爾任司令員,奎壁任政委。
1947年5月,冀熱察軍區司令員段蘇權簽發嘉獎令,通令嘉獎內蒙古騎兵第十一師在沒有后勤供給、武器彈藥極其匱乏的情況下,發揚我人民軍隊的大無畏精神,克服各種困難,堅持對敵斗爭,取得輝煌戰績的先進事跡,號召全軍區部隊向該師學習。
1947年9月中旬,為了統一指揮,協同作戰,冀熱察軍區決定成立蒙漢聯軍,轄察北軍分區各部隊,內蒙古騎兵第十一師、第十六師,錫察盟各旗武裝、察北各縣武裝。察北軍分區司令員陳宗坤兼任聯軍司令員,中共察北地委書記梁正中兼任政委,烏勒吉敖喜爾、吳廣義、胡德利任副司令員,蘇克勤任副政委。為加強對內蒙古騎兵第十一師、第十六師的聯系和領導,決定成立北線指揮部,由烏勒吉敖喜爾、蘇克勤分別任北線指揮部司令員、政委。
1948年1月,內蒙古人民自衛軍騎兵第十一師改稱為內蒙古人民解放軍騎兵第十一師,下屬第三十一團改稱為第四十一團,第三十三團改稱為第四十三團。烏勒吉敖喜爾任師長,關保扎布任政委,武能齊任副師長,畢力格巴圖爾任副政委,楊桑扎布任參謀長,原火任政治部主任。
1948年11月,成立錫察軍區(1949年6月撤銷建制)。烏勒吉敖喜爾調離內蒙古騎兵第十一師,改任錫察軍區司令員;關保扎布亦調離第十一師。畢力格巴圖爾升任內蒙古騎兵第十一師師長兼政委。
1949年5月,內蒙古人民解放軍騎兵第十一師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內蒙古軍區騎兵第四師,下轄第十團、第十一團,并代管錫察軍區騎兵獨立團,后又增編第十二團。
1949年7月,騎兵第四師劃歸綏遠省軍區指揮。
1950年至1952年6月,騎兵第四師兼任烏蘭察布盟軍分區,畢力格巴圖爾任師長,中共烏蘭察布盟委書記韓是今兼任政委,旺丹任副師長,韓明正、烏力吉那仁任副政委,趙英任參謀長,云一立任政治部主任,葛瓦任副參謀長。
1952年6月,騎兵第四師番號被撤銷,至此,該支部隊光榮完成其歷史使命。
![]()
解放戰爭時期騎兵第四師作戰地域圖
六、內蒙古騎兵第五師
1945年12月,綏遠戰役結束后,我黨領導的第一支蒙古族正規武裝部隊——蒙古騎兵獨立旅——正式組建。該支部隊以抗日戰爭時期我黨培養的蒙古族黨員為骨干,以黨領導的大青山蒙古族抗日游擊隊和綏東、綏西的蒙古族地方武裝為基礎,同時吸收了一部分青年學生、農民積極分子以及偽蒙疆起義部隊的一部分人員而組成。
具體組成成分為:其一李森、李自勉、云政旭領導的大青山蒙古族抗日游擊隊;其二楊秀奇、李存義領導的綏東游擊隊;其三齊俊山、李景山領導的綏西游擊隊;其四“土改”農民積極分子;其五蒙古族青年學生;其六偽蒙疆起義部隊。該支部隊的指戰員在畢克齊、察素齊集合,然后開拔到集寧。1946年1月初,在集寧被正式授予蒙古騎兵獨立旅的番號,下轄3個團、10個連,全旅共700余人。李秀山任旅長,李森任副旅長,云麟任參謀長,寒峰任政治部主任,銳軍任供給部部長。
1946年7月,該部被改編為內蒙古人民自衛軍騎兵旅。改編之初,編制一個團、實力人數500余人;改編后開赴錫察草原,當地300多名農牧民入伍,又編一個團。李秀山任旅長,云麟任參謀長,寒峰任政治部主任,銳軍任供給部部長。
1946年11月17日,內蒙古騎兵旅擴編為師級建制,番號為內蒙古人民自衛軍騎兵第十六師,下轄3個騎兵團(以郝秀山、黃波領導的綏蒙大隊為基礎,新編第三團),實力人數達到1000余人。李秀山任師長,王鐸任政委(后趙云駛代理政委),劉景平任第一副政委,寒峰任第二副政委,云麟任參謀長,葛瓦丕勒任副參謀長,墨志清、林然、陳赤虹先后任政治部主任。
![]()
英勇殺敵
1948年1月,內蒙古人民自衛軍騎兵第十六師改編為內蒙古人民解放軍騎兵第十六師,實力人數達到1500余人。6月,部隊整編,西科中旗旗大隊500余人編入該師;以第一團為基礎改編為第六十四團,以第二團為基礎改編為第六十一團;第三團調出,和內蒙古軍區警衛團合編。李秀山任師長(后寒峰代理師長),劉景平任政委,云麟任參謀長,陳赤虹任政治部主任,銳軍任供給部部長,林國梁任供給部副部長。
1949年5月,內蒙古人民解放軍騎兵第十六師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內蒙古軍區騎兵第五師,下轄第十三團、第十四團、第十五團3個團,實力人數2000余人。吳廣義任師長,劉景平任政委(后高增培任政委),寒峰、陳赤虹任副政委,武能齊任參謀長,張華廷任政治部主任,任廣任政治部副主任,云麟任供給部部長,達木林任衛生處處長。
1950年6月,該師與伊盟軍區合并,成立伊克昭盟軍分區,同時保留騎兵第五師建制。吳廣義任師長,高增培任政委,寒峰、陳赤虹任副政委,武能齊任參謀長,張華廷任政治部主任,任廣任政治部副主任,云麟任后勤部部長,劉雄仁任后勤部政委,劉保國、李士發任后勤部副部長。
1952年5月,騎兵第五師與伊克昭盟軍分區剝離,和內蒙古軍區下轄的其他騎兵部隊整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騎兵第五師,成為國防師,隸屬于華北軍區。
![]()
內蒙古騎兵指戰員
(全文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