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季流轉、節氣更迭中品味一方水土的煙火真味。《二十四節氣品晉城》一書,由賈云峰擔任主編,黃蓉蓉作為副主編,與團隊歷經三年打磨、上千公里實地探尋,最終篩選出24位具有代表性的晉城菜及其制作人,終將晉城大地上的風物滋味凝結成書。
今日,新書正式出版,我們以一場“黃蓉蓉對話賈云峰”的深度對談,回望創作歷程,暢談節氣智慧與晉城美食背后的世界意義。這不僅是一本關于吃的書,更是一次對時間、土地與人文的深情致敬。
![]()
中國旅游出版社出版、賈云峰主編的《二十四節氣品晉城》
黃蓉蓉:賈老師,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成功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至今快九年。您作為聯合國旅游組織專家,常年參與國際文化交流項目,能否從全球視野談談,中國“二十四節氣”的世界性意義?
賈云峰:這是個非常深刻的問題。很多人以為“節氣”只是中國的農事指南,但它的價值遠不止于此。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對自然規律最系統、最詩意的認知體系,它體現了“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是一種可持續的生活智慧。
在世界行走的這些年,我深切感受到,西方社會越來越關注東方生態哲學。他們發現,在應對氣候變化、重建人與自然關系的過程中,中國傳統智慧提供了極具啟發性的答案。而二十四節氣,正是這種智慧的結晶。它不是簡單的歷法工具,而是一套完整的宇宙觀、時間觀和生活方式。
比如春分、秋分、夏至、冬至,這些節點在全球許多文明中都有觀測記錄,但只有中國將其發展為二十四等分,并與農業、飲食、醫藥、民俗深度融合。這種精細化的時間管理,展現了中華文明對自然的敬畏與順應。
黃蓉蓉:您提到“順應”,這讓我想起我們在晉城析城山考察時的經歷。當地老人說,祖輩就是靠看日影、聽鳥鳴、察物候來安排耕種與飲食。這種生活智慧,在現代城市中幾乎消失殆盡。
賈云峰:正是如此。而晉城析城山的發現,讓我們震驚。考古證據表明,這里可能是全球最早系統觀測節氣的地方,距今已有6000多年。它可能是目前已知唯一能準確測定八個主要節氣的古觀象臺。這意味著,華夏先民在這里開始了對時間的科學劃分。
更令人深思的是,節氣不僅是時間的刻度,更是文化的起點。我們推測,早期的文字記錄很可能源于對節氣的標記。比如甲骨文中的“春”“秋”“雨”“雪”,都與節氣密切相關。可以說,節氣是中華文明最早的“數據庫”。而飲食,是節氣最直接的載體。每一口食物,都是季節的饋贈,是土地的記憶。
黃蓉蓉:這也正是我們寫這本書的初衷。我們想通過“吃”,讓讀者重新感知時間的流動。在編寫過程中,我記得立春那天,我們在晉城高平農家吃的“咬春”卷餅。蘿卜、韭菜、豆芽,簡單卻充滿生機。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什么叫“應時而食”。
賈云峰:你說到點子上了。我們常說“民以食為天”,但很少追問:這個“天”是什么?其實就是節氣。中國人的飲食,從來不是隨心所欲的,而是嚴格遵循四時更替。
比如清明前后的香椿,谷雨時節的榆錢,小滿時的苦苣菜,霜降后的柿子……錯過這幾天,味道就完全不同。這不是現代商業邏輯下的“新鮮”,而是天地能量匯聚的“當令”。
在晉城,這種傳統保存得尤為完整。這里的百姓依然相信:吃了寒露柿子,冬天不咳嗽;冬至喝了羊肉湯,一冬不怕冷。這些樸素的信念背后,是千年的經驗積累。
黃蓉蓉:為方便更多讀者深入晉城能夠品嘗到書里菜品,我們走訪了24家餐館,記錄了24道節氣菜肴。我們發現,晉城的飲食文化有很強的“在地性”。同樣是卷餅,雨水要吃韭菜餡,寓意“迎新”;冬至則吃油饃,又名“翻鏊”,取其“翻身”之意。甚至連烹飪方式也隨節氣變化——春夏多涼拌、蒸煮,秋冬則重燉、燜、烤。
賈云峰:對,這就是“效法自然”。我們這本書,不是一本簡單的菜譜,而是一次對“節氣生活美學”的復原。我們希望通過食物,喚醒人們對時間的敏感。
你知道嗎?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開始使用“Solar Terms”這個詞。他們在農場實踐“節氣種植”,在餐廳推出“節氣菜單”。日本、韓國也有類似的“七十二候”飲食文化。這說明,二十四節氣正在成為一種全球共享的文化符號。
黃蓉蓉:但在國內,尤其是年輕一代,對節氣的認知更多停留在日歷上的幾個字。很多人知道“冬至要吃餃子”,但不知道為什么。
賈云峰:所以我們才要做這本書。文化傳承不能靠說教,而要靠體驗。味覺是最直接的記憶通道。當你在驚蟄那天吃一口脆香軟糯的陽城燒肝(當地用花油、雞蛋、面粉蒸炸的食品),耳朵里仿佛真能聽見春雷滾動;當你在小暑時節嘗到一碗大陽饌面,舌尖就能感知到空氣中的躁動。
我們團隊走遍晉城的山野鄉間,就是為了捕捉這些“瞬間的共鳴”。那些在田埂上采來的野菜,在老灶臺邊熬出的湯羹,在節慶時全家圍坐分享的食物,都是活態的文化遺產。
![]()
黃蓉蓉:說到“活態”,我想起在陽城采訪時,一位七十多歲的老奶奶堅持要用石磨去磨小米漿做“小米煎餅”。她說:“機器磨的沒魂。”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所謂傳統,不只是技藝,更是一種態度——對土地的尊重,對時間的耐心。
賈云峰:是的。這也是我們強調“尋常巷陌、田間地頭”的原因。真正的文化不在博物館,而在老百姓的日常里。我們在書中特意避開了高檔餐廳的“創意菜”,而是聚焦在晉城人常吃的傳統菜。因為只有家的味道,才是最真實的節氣記憶。
比如大暑那天,我們記錄了一道“木耳圪貝”。看似普通,卻是晉城十大碗中養生菜,承載著避暑降溫的智慧。而到了大雪,一碗熱乎乎的“柴火地鍋雞大米”,又凝聚著御寒暖身的經驗。這些食物,都是古人用身體試出來的生存策略。
黃蓉蓉:在整理資料時,我還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晉城很多節令食品都帶有“藥食同源”的特點。比如寒露的“燒大蔥”能提升免疫力,夏至的“麥芽棗饃”可健脾消食。這是否說明,節氣飲食本質上是一種預防醫學?
賈云峰:完全正確!《黃帝內經》講“不治已病治未病”,節氣就是最好的“健康日歷”。每個節氣轉換,人體都會有所反應。聰明的祖先通過調整飲食來平衡陰陽。
比如春分前后易犯困,就吃些辛香發散的食物;秋分后燥氣盛,就要滋陰潤燥。晉城地處太行山南麓,氣候分明,物產豐富,當地人因地制宜,發展出一套完整的“節氣養生食譜”。這是我們研究的重要發現。
黃蓉蓉:這本書出版后,不少讀者反饋說,他們開始按照節氣買菜做飯了。甚至有人專門來晉城“打卡”節令美食。您如何看待這種“文化消費”現象?
賈云峰:這當然很好,適當的傳播有助于文化傳承,關鍵是要守住“真”。比如我們書中每一道菜,都標注了推薦餐館、制作人姓名、歷史淵源,以及背后還有一張我們精心制作的24道美食分布圖。我們不想制造“網紅食品”,而是希望人們通過食物,真正理解節氣背后的文明邏輯。
黃蓉蓉:最后一個問題,作為這本書的主編,您最想傳遞給讀者的信息是什么?
賈云峰:四個字:順時而活。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我們被各種信息轟炸,失去了對時間的感知。而節氣提醒我們:慢下來,傾聽自然的聲音。春天該播種就播種,秋天該收獲就收獲。飲食如此,生活亦如此。
晉城給了我們一個絕佳的樣本。在這里,六千年前的先民仰望星空,劃定了時間的刻度;今天的我們,俯身大地,用舌尖延續著這份文明。這不僅是一次美食之旅,更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黃蓉蓉:最后謝謝賈教授。這次采訪讓我再次確認:我們寫的不僅是一本書,更是在為一種即將消逝的生活方式存檔。而那些在節氣中流轉的滋味,終將成為我們共同的文化基因。
(文:二十四節氣品晉城:24次與美食相約》主編 黃蓉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