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網友在社交平臺上感嘆:“山西的縣市名,怎么都那么好聽……”
![]()
的確,攤開山西的地圖,一個個或詩意氤氳、或古韻悠長的名字便躍入眼簾,讓人初見便心生好感,細品更覺文化底蘊深厚。
![]()
地名,作為認識一個地方最初的符號,不僅是賦予某一地理實體的專屬標識,更如同一份無形的歷史檔案,蘊藏著一方土地千百年來豐富的歷史、地理、文化和民俗故事。
今天,跟著小編一起盤盤那些好聽又極具底蘊的山西地名,看看有沒有你家~
山西的“取名法則”
藏在山水之中!
01
山西的表里山河,不僅造就了山西數不清的美景,更是積淀了無數極富詩意的地名。據統計,山西境內近564個古今縣名里,以山、水命名的最多,幾乎占總數的三分之一。
“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呂梁山”,在山西,最不缺的就是山。僅僅根據這些名字,你大概就能看出這些山的不同特點:
群山如垣,地處黃河九曲之一,就叫“垣曲”;
北有龍首山,南有雁門山,兩山南北相呼應,就叫“應縣”;
周圍環山,中間是低地,狀如盂,就叫“盂縣”;
群峰環抱、形如壺狀,就叫“壺關”;
山形如鳥抒其翼,名為“翼城”……
![]()
圖源:山西省旅游協會
說完了山,再來看水。滔滔黃河,不僅滋養了這片土地,也賦予地名流動的意蘊。
忻州西北部的河曲縣,因地處黃河曲折之處,取“黃河千里一曲”之義而得名;而運城的河津縣,則因地處黃河與汾水交匯之處,據水陸要沖,故稱“河津”。
![]()
圖源:山西文旅融媒體中心
山西地名,
都是歷史的“超鏈接”
02
馮驥才先生曾說:“地名是一個地域文化的載體,一種特定的文化象征,一種牽動鄉土情懷的稱謂。”
山西的地名中,不僅有山水的寫意,更藏著遠古的神話傳說與最早的華夏故事。“三皇五帝始,堯舜禹相傳”,華夏文明的上古史就藏在晉南土地上大大小小的地名里——堯都平陽(今臨汾),舜都蒲坂(今運城永濟),禹都安邑(今運城夏縣)。
至今走在山西臨汾,依然可見當地對于堯的敬仰。比如臨汾市市區叫“堯都區”,市區內供奉帝堯的“堯廟”,歷代修葺的“堯陵”。
![]()
圖源:堯都旅游
循著地名的指引繼續探索,你幾乎還可以串起一部體系完整的華夏文明創世簡史……
稷山縣,是后稷教民稼穡之地,承載著農耕文明的起源;
長子縣,因堯帝封大兒子丹朱于此處而得名,這里也是“精衛填海”的銜木之地;
晉南邊界上的王屋山,便是愚公移山的故事中阻擋愚公的大山之一;
蚩尤村,又叫蚩尤城,城里有蚩尤冢,后改名叫從善村,傳說這里就是蚩尤故里……
![]()
圖源:王屋山官微(王屋山)
而眾多網友票選的最好聽第一名——風陵渡,聽起來文藝又浪漫,“風陵渡口初相遇,一見楊過誤終身”,這里是《神雕俠侶》里描寫郭襄與楊過邂逅的地方。然而,它所承載的歷史文化遠比這更厚重、滄桑。名字的誕生,也與傳說中五千年前的華夏領袖黃帝有關。
風,又叫風后,傳說是黃帝的丞相,《淮南子》、《史記》中均有記載,說他發明了指南車,助黃帝大軍辨明方向,所以大勝蚩尤。風后去世后,黃帝表彰其功勞,筑封陵厚葬。所謂風陵,即風后的陵墓。
后來,此地最重要的渡口就被命名為“風陵渡”,或名“風陵津”。渡,亦稱津。在水運時代,其地位如同今天的公路、鐵路、橋梁、隧道。
![]()
圖源:山西文旅融媒體中心
在山西,
沒點文化都不敢問路……
03
如果說山西的這一類地名是文明的印記,那還有一類地名,則更像是一道道文化考題——它們字形生僻、讀音獨特,承載著歲月的層疊,卻也常讓初訪者望而卻步。
不信?來試試看這個地名你會不會讀——
![]()
圖源:智慧生活報
在山西省朔州市山陰縣,有一個名叫“薛圐圙(kū lüè)村”的村莊。
“圐圙”在山西方言中指“土圍墻”,但由于字形過于生僻,不僅外村人難以辨認,連快遞小哥也常找不到地方。早年電腦系統無法打出這兩個字,村民只好將其簡化為“薛口口”,至今村里仍保留著這樣的路牌。
![]()
圖源:智慧生活報
再比如,陽泉市盂縣,有一座五百多年歷史的古老村落——“大汖古村”。
“汖”字在字典中僅讀作“pìn”,但當地人卻習慣念作“chǎng”或“càn”。大汖人解釋說,“山水為汖”,意為“水從山上流下”,即瀑布。因村口原有三瀑,村落又位于最大瀑布之下,故得名“大汖”。
![]()
圖源:山西文旅融媒體中心
類似這樣的地名,在山西并不少見:
解(hài)州:位于運城,古稱解梁,是三國蜀漢名將關羽的故鄉,相傳蚩尤在此被“肢解”而得名。雖字典中無“hài”音,卻是當地沿襲已久的讀法;
洪洞(tóng)縣:因京劇《蘇三起解》而聞名,縣名來源于“城南有洪崖,城北有古洞”的自然景觀。而這里的“洞”字,可不讀“dòng”,而讀“tóng”;
繁峙(shì):位于忻州代縣,許多人會誤讀為“對峙”的“zhì”。繁峙南臨五臺山、北靠恒山,境內峰巒疊嶂,寺廟林立,取其“群山繁復,環抱如峙”之意;
潞(lù)州、潞城區:屬長治市,其名源自古潞水與赤狄潞國,“潞”字幾乎成為這片土地的專屬用字;
畖(wā)底鎮,位于運城市聞喜縣,因處于坡下的洼田地帶,地勢低平,背靠嶺瓜果滿坡,田瓜相合,有繁衍生息,長盛不衰之意。
隰(xí)縣:隸屬于臨汾,因城中有“龍泉”,“其地潮濕,城下濕隰”而得名,“隰”字本義即為低溫濕潤之地。
砥洎(jì)城:位于晉城陽城縣,為明代古堡。遠望如屹立于洎水中的砥柱,因此得名。“洎”字不常見,讀音為“jì”。
![]()
圖源:晉城文旅
每一個生僻地名的背后,都是地理、歷史與語言交織的密碼,不親自來山西走一走,你永遠不會發現,地名原來可以如此有“料”。
山西地名
流傳千年的美好祝愿
04
地名,如同歷史的低語,承載著前人的智慧與祈愿,也承載著一方土地的文化傳承,將美好的愿景和深沉的祝福代代相傳。
長治,命名來自于嘉慶七年,設“長治縣”,取“長治久安”之意;
保德,有“民保于城,城保于德”之意;
大寧,有“大吉大寧”之意;
平順,有“太平順化”之意……
![]()
圖源:i長治
聞喜,相傳漢武帝劉徹在此聽到南越之戰大獲全勝的喜訊而得名,光聽名字本身就蘊含著一種吉祥與喜悅,是全國2000多個縣中唯一帶“喜”字的地名。
![]()
而最高格局的還得是“世界大同,和合共生”。自古以來,位于農耕與游牧交界之地的大同,一直是多民族交融的地區。
“大同”之名,見證著民族間的交流與融合,也寄托著人類本初告別紛爭、化劍為犁、擁抱和平的樸素理念,也是各族人民世世代代追求和合和諧和美的大同愿景。直至今日,大同的開放包容,似乎也正一步步靠近著幾千年前期盼的“理想社會”。

圖源:大同日報融媒
山西,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猶如一本厚重的歷史長卷。
每一處地名都是一扇窗,輕輕推開,便能穿越時空的隧道,一窺那深邃悠遠的歷史畫卷,感受那些千百年來流傳的傳奇故事,在這里,每一次呼吸,都能感受到歷史的韻味;每一次凝望,都能感受到文化的深度。
地名,不僅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記憶,更孕育了無數美好的愿景。這些愿景,如同種子,深植于這片土地,隨著時間的流逝,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你認為山西最好聽的小城名字?
你家鄉的地名有什么小故事?
評論區一起聊聊~
來源:人說山西好風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