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實驗學校高中部高三學生李樂典在第39屆中國化學奧林匹克決賽中榮膺金牌,成為該校繼2024年崔恒同學之后的第二位化學競賽全國金牌獲得者。
這位憑借扎實基礎和穩定發揮嶄露頭角的優秀學子,與同樣獲得廣東省一等獎的兩位高二學弟學妹——吳昊和郝欣怡,一同攜手學校化學競賽教練團隊老師,向南都N視頻記者分享了化學學習的關鍵竅門,為普通學生攻克化學學習難題提供了實用的“秘訣”。
![]()
![]()
竅門一:興趣能讓枯燥的重復變得有意義
化學常被誤解為“理科中的文科”,因為元素周期表、化合價、金屬活動性順序等需要記憶的內容很多。在三位同學看來,這種刻板認知需要打破。
李樂典與化學的結緣頗具戲劇性。初中化學課上,老師風趣的段子讓他對這門學科產生了最初的好奇 ——“老師會講學生在學校制氯氣、在家嘗試‘爆炸性’化學實驗的趣事,趁機穿插相關知識點,讓我們覺得化學特別有意思”。
中考后,李樂典想進一步學習化學知識。“于是我買了一本高中化學教程來自學,越學越費勁,我很驚訝:高中的化學竟然這么難嗎?后來我才知道我買錯了,我買的不是普通版的教程,而是競賽教程。”但這種“誤打誤撞”,恰恰讓李樂典進入了更高水平的化學世界,也讓他確信:只要自己足夠努力,即使是競賽難度的題目也有機會攻克。
在競賽教程的引領下,李樂典對化學世界的未知領域產生了強烈探索欲。這種興趣支撐他走過了每天 9-10 小時的高強度學習,即便面對重復練習的枯燥,也能在解決問題、收獲新知中感受到快樂。
李樂典強調,無論多么喜歡的學科,都難免遇到倦怠期,而興趣就是堅持下去的核心動力。當解決難題時會因成就感感到快樂,當遇到瓶頸時會因求知欲主動鉆研,這種由內而外的驅動力,遠比被動背誦高效得多。
吳昊的經歷同樣佐證了興趣的可塑性。原本癡迷數學的他,在一次化學公益課后找到了新的興趣點:“化學好像更有意思”。這種興趣轉化讓他將更多的精力傾注于化學競賽領域中。事實證明,興趣可以帶來奇跡——他在進行化學競賽學習的第一年,就成功拿下了廣東省一等獎。
竅門二:用“理解式記憶”代替“死記硬背”
化學是一門知識繁雜、規律多端的學科,有許多同學用“死記硬背”的方法學化學。但在三位同學看來,化學知識其實是有它的底層邏輯和基本規律的,關鍵是要找到和抓住這個“基本主線”,才能真正提高化學成績。
“化學的變化原理都可以理解,理解透徹后根本不需要死記硬背”,李樂典分享了自己的記憶竅門。他認為元素周期表、化合價等看似孤立的知識點,背后都有內在邏輯關聯。比如掌握了原子結構的規律,就能推導元素的化學性質;理解了化學反應的本質,就能預判產物與反應條件。這種“理解式記憶” 不僅效率更高,還能靈活運用到解題中。
學習時間分配上,李樂典也有自己的獨到之處。進行題目訓練和模擬考試,他通常安排在早上——因為這一時間段思維最活躍,最適合高強度的腦力活動,適合處理思考量較大的任務;
下午和晚上則專注于知識點查漏補缺,針對薄弱環節進行針對性提升。
吳昊的學習秘訣是“推導式學習”。他建議學生不要滿足于記住書本上的結論,而要嘗試推導過程,就像數學中的二次結論一樣,通過自主推導加深理解。“比如看到一個化學方程式,不要只記反應物和生成物,要思考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反應,反應條件如何影響產物”。這種思考方式讓他在面對復雜題目時,總能快速找到解題突破口。
要想獲得高水平的化學能力,必須要關注全球的化學前沿動態。“通過微信公眾號、學術網站了解生物化學、超導材料等前沿領域,能幫助我們建立更完整的知識體系”。李樂典認為化學不是孤立的學科,了解其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能讓學習視野更開闊,也能進一步激發學習興趣。
竅門三:團隊協作+“不內卷”的家長+AI賦能,建構良性學習互助氛圍
三位同學都強調,化學學習不是孤軍奮戰,團隊協作是他們共同的法寶。
李樂典坦言,獨自學習時難免會產生倦怠情緒,而與同學進行討論交流則能有效解決這一問題。“遇到疑問時,和同學一同探討,不僅能夠迅速找到答案,還能激發出不同的解題思路。”高年級學生為低年級學生提供指導,同學們彼此分享學習心得,由此形成了良性的“傳幫帶”機制。這種團結互助的氛圍,已然成為深圳實驗化學競賽團隊的一大特色。
郝欣怡作為學校 10 名化學競賽省一等獎得主中唯一的女生,對此深有體會。她回憶起曾和同學為一道題爭論一整節課,不僅最終解決了問題,還延伸出多個相關知識點。“合作學習能讓思路更開闊,一個人的思考總有局限,多人協作能彌補不足,進步更快”。
善用工具也是高效學習的關鍵。吳昊分享了自己的特別經驗:在遇到疑難知識點時,會借助 AI 工具輔助理解。“AI 能提供詳細的推理過程,但不能完全依賴,要結合自己的思考判斷對錯”。他認為合理利用現代科技,能幫助突破個人認知局限,尤其適合解決獨自鉆研無果的難題。
“很重要的一點是,無論是家長還是師長,他們都不‘內卷’,都給了我很大的支持——特別是,他們非常理解化學競賽成績的特殊性、波動性,并不會因為一時的成績起伏就對我進行苛責,而是更關注我的學習狀態、學習過程、學習方法。”李樂典感慨道。
![]()
![]()
竅門四:有時候要學會適當放松,“交叉式學習”更高效
化學學習不可能一帆風順,良好的心態和科學的勞逸結合方式,是長期堅持的保障。
面對每天高強度的學習,李樂典也會出現倦怠情緒,甚至偶爾通過打游戲放松。"適當的放松不是浪費時間,反而能緩解心理壓力,讓后續學習更有動力",但他強調放松要適度,不能沉溺于娛樂而影響學習。
“多刷題、多看書,比別人多花一點時間,就能縮小差距”。郝欣怡分享了自己的勞逸結合技巧:課間和同學打羽毛球,放學后看會電視或玩游戲,學習時則采用交叉學習法,比如前一小時學有機化學,后一小時學物理化學,避免長時間專注單一領域導致枯燥。
“學習狀態緊繃時,不妨瞇 10 分鐘或呼吸新鮮空氣,調整后再重新投入”,郝欣怡認為,高效的學習不在于時長,而在于專注度,過度疲勞只會降低效率,得不償失。
竅門五:女生學理工科要發揮“細致嚴謹、表達能力強”的優勢
郝欣怡在理工科學習過程中,逐漸察覺到女生所具備的一些獨特優勢:“女生學習理工科,在研究視角方面常常能與男生形成互補,會留意到一些容易被忽視的細節。進行實驗時,她們更為細致嚴謹,能夠減少因粗心而產生的誤差;在面對需要文字闡述的題型時,其語言組織與表達能力也更為出色。”
“女生要是認真學理科,只要肯用心投入,其實大家的學習效果沒什么差別,完全能打破 ‘理科男生更占優’的刻板印象。”郝欣怡補充道。
深圳實驗學校高中部化學學科主任、競賽總教練周志平感慨:“這些孩子總結的竅門,恰恰印證了‘興趣 + 方法’的教育邏輯。李樂典能在實驗室自學到很晚,吳昊主動研究化學知識的‘二級結論’,本質是找到了學習的內驅力。普通學生不必畏懼化學,先從培養興趣入手,再用科學方法落地,往往能突破瓶頸。”
競賽首席教練楊忠春則特別強調團隊協作的價值:“我們構建的競賽梯隊,讓高年級帶低年級、同學間互助研討,這種氛圍不僅能提升成績,更能讓學習變得不孤單。看到郝欣怡作為女生,通過交叉學習、細致鉆研脫穎而出,也打破了‘理科男生更占優’的刻板印象,這對所有學生都是鼓勵。”
![]()
三位化競得獎學生用自身經歷證明,只要找對方法、保持興趣、善用資源、調整心態,普通學生也能攻克化學難題。他們的分享不僅拆解了化學學習的核心竅門,更傳遞了一種理念:任何學科的學習,都離不開熱愛與堅持,方法與智慧的結合。
“化學是一門與社會發展緊密相關的學科,希望更多同學能發現它的魅力,在探索中收獲成長”。正是這種基于求知興趣,基于探索情懷的學習動力,李樂典和他的同學們互相感召,互相激勵,在化學世界中不斷突破自我。學校將繼續完善競賽培養體系,營造崇尚鉆研的學習氛圍,讓更多學生在化學的世界里找到屬于自己的光亮。
采寫:南都N視頻記者 周正陽 何思敏 攝影:南都N視頻記者 霍健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