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威馬汽車在社交平臺發文"好事將近,敬請期待",并配圖文"念念不忘,必有回響",引發了市場廣泛關注。
![]()
據知情人士透露,威馬汽車預計本月底召開一個關于新車的發布會。此次"好事"涉及多方面布局,包括產品、網絡、供應商等,"基本上什么都有"。目前威馬汽車的售后尚未完全恢復,但售后團隊已上崗。
威馬“復活”的消息傳了不是一天兩天了。2025年7月份,威馬汽車的重整投資人深圳翔飛汽車銷售有限公司首次發布《致供應商白皮書》,詳細披露了威馬的復產規劃。
事情看起來挺美好,可實際情況究竟如何呢?
10億投資啟動復產
威馬汽車在2025年9月6日通過官方公眾號發布了《致供應商白皮書》,正式宣布已于9月恢復EX5和E5車型的生產。這是自2023年申請破產重整后,威馬汽車首次邁出實質性復產步伐。
![]()
重整投資人深圳翔飛汽車銷售有限公司已全面接管威馬汽車四家核心公司,并計劃初期投入10億元資金用于設備升級、供應鏈恢復和產品開發。
公司制定了分三步走的2025-2030經營發展規劃。三步走的具體內容為:
復興階段(2025-2026):2025年9月復產,確保年產銷1萬臺,爭取2萬輛;布局泰國KD工廠,開拓東南亞及中東市場;2026年產量達到10萬臺;
發展階段(2027-2028):年銷量躍升至25-40萬臺,量產高階輔助駕駛車型,啟動IPO籌備;
跨越階段(2029-2030):2030年產量挑戰100萬臺,營收1200億元
產品方面,威馬汽車計劃未來5年將推出10款以上新產品,覆蓋純電動與增程式兩種技術路線,產品涵蓋A00級至C級轎車、SUV、MPV及跨界車型。
溫州市政府對威馬復產給予了大力支持,成立了專項工作組,協助協調浙江本地供應商資源。
在政策層面,溫州考慮為威馬汽車復工復產、產線技改、產品研發提供資金支持,并優先將新威馬汽車納入本地公共采購清單。這一舉措不僅為企業提供訂單支持,還能通過政府示范效應提升消費者對品牌的信心。
![]()
這樣做,一方面有助于企業獲得訂單,另一方面,還能通過政府示范效應提升消費者對品牌的信心。據了解,威馬汽車復產預計將創造3000+就業崗位,對當地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推動作用。
地方政府的介入,讓威馬汽車復產得到了權威背書。但對于已失去品牌公信力和自主研發能力的威馬汽車來說,恢復生產力只是開始,如何應對復產后激烈的市場競爭,才是其更應該思考的問題。
市場輿論并不友好
威馬汽車的"復活"計劃引發了市場廣泛關注,但同時也面臨諸多挑戰,包括重建消費者信任、應對激烈市場競爭、解決歷史債務問題等。由此也引發了輿論場的一邊倒。
![]()
網絡上出現了兩種聲音:員工集體表示要討回公司欠下的工資,車主則希望威馬能夠盡快恢復保障用車體驗,包括兌換充電樁、恢復車機系統、運營APP等。前者,威馬被曝無故拖欠248名員工2023年2月至5月工資約1339萬元,隨后債務滾雪球,破產重整時拖欠薪資、賠償金超4000萬元,人均債權超10萬元;后者,車主發起了輿論“攻勢”,“兌換充電樁!”“恢復車機系統!”的留言比比皆是。威馬汽車停產后,原廠配件斷供,4S店無法獲得維修所需的關鍵零部件,售后保養全面癱瘓。另一個致命問題是,車機系統功能全面失效。
威馬此次復產,必然要解決上述問題的。目前,威馬汽車在供應鏈恢復方面已經取得了進展。截至2025年8月,已有87家歷史供應商恢復合作,其中32家浙江本地企業還獲得了溫州政府的"供應鏈配套補貼"。大部分供應商已表達繼續合作意愿,這為復產提供了重要基礎。
威馬此前破產重整的時候,負債高達200多億元,供應鏈合作伙伴被拖欠17.34億元。如果威馬汽車不能翻身,這么大的損失也就徹底涼透了。現在好歹是復產了,這就是說還債還是有希望。對于員工和消費者也同樣如此,能復產就是好消息。
![]()
當然,威馬復產后,可得吸取以往的經驗教訓。威馬汽車此前之所以崩盤,根本原因是產品迭代緩慢和技術儲備不足。與同期的新勢力相比,威馬汽車在智能化和技術研發方面投入不足,產品力逐漸掉隊;直接原因是因為管理混亂導致資金鏈斷裂,還有和吉利的知識產權糾紛(被判賠償6.4億元)。
這都是深圳翔飛必須要注意的。
百姓評車
目前,新威馬只是“物理復活”,要想實現“市場復活”還需要經過銷量的檢驗。而現在的新能源車市早已不是前幾年的競爭態勢,頭部企業已形成強大的市場壁壘,威馬作為"重啟"品牌,面臨的難度遠超預期,需要在技術、資金、品牌、人才、供應鏈等多個維度同時發力,且必須在短時間內取得突破性進展,否則很可能再次陷入困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