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在跟中方舉行會晤之后,立即就選擇了返回美國。
在空軍一號上,有記者問其為何沒有跟朝鮮領導人金正恩會面時,他給出了一個比較有趣的理由。
特朗普說,舉行中美峰會,是他來到這里的理由,如果從會面的重要性來看,他再跟金正恩舉行會面,可能就是無禮之舉了。
![]()
韓聯社也對此進行了解讀,表示特朗普此行訪韓的首要理由是中美會談,如果他還同時會見金正恩,將對中方失禮。
與此同時,特朗普還說,有關金正恩的事,他還會再來。
那么我們該如何看待特朗普這番言論呢?
首先,特朗普這番話,還是比較有深意的。
因為在國際外交場中,“不失禮”從來不是一句客套話,而是一種重要的信號釋放。
特朗普此舉,首要目的就是為了中美會談,這也是他此次亞洲之行的核心議程與戰略優先級。
特朗普既然說了,如果再跟朝鮮舉行會面,那就是對中方的一種失禮,那就說明特朗普政府承認,在當前復雜的國際格局下,處理對華關系的權重遠高于一次即興的美朝接觸。
這種排序本身,就是一種強有力的外交聲明。
![]()
說白了,美方或許希望在關鍵的對話伙伴面前,展現出最高的專注與尊重,避免因議題分散而傳遞出混亂或輕率的信號。
從現實情況來看,特朗普這一次沒有見金正恩,也確實釋放了一些信號。
首先,這也是對中方的示好,那就是通過公開給予中方最高規格的外交禮遇,為會談營造必要的良好氛圍,這符合其在貿易、全球治理等一系列重大議題上的核心利益。
其次,安撫盟友。
此行中,特朗普與韓國總統李在明就韓美同盟現代化等議題進行了深入討論。將一個專注的、可預測的美韓關系擺在臺前,有助于緩解盟友因美朝之間不可預測的互動而產生的戰略焦慮。
最后,也是至關重要的一點,為未來的對朝行動保留了最大的靈活性。
特朗普特意強調“我會再來”,這等于明確告訴各方,朝鮮問題遠未從他的議程中消失,他只是選擇在一個“專屬”的時間,而非此次被其他議題“干擾”的訪問中,來專門處理它。
![]()
“我會再來”——特朗普留下的這個伏筆,是其整個戰略布局的畫龍點睛之筆。
它不僅將此次“不會晤”柔化為一次“技術性推遲”,更保留了美國在朝鮮半島問題上隨時重啟進程的主動權。
當然,一個被刻意輕描淡寫的關鍵問題是:會面未能成行,真的僅僅是美方單方面的日程問題嗎?
深入來看,這很可能也是特朗普為金正恩暫時不想見他,而找到的一個體面理由。
朝方在此過程中的沉默,極為反常且富含信息量。
從特朗普啟程前的高調示好,到其抵達韓國前夕,平壤方面未給出任何積極回應。這種沉默本身就是一種回應。
說白了,金正恩或許擔憂在沒有獲得美方實質性讓步承諾的前提下,一次倉促的會晤可能空手而歸,這無助于解決制裁困境,反而可能損害其國內政治威信。
![]()
因此,特朗普的“不失禮”說辭,實際上也在戰略上抬高了中美會談的地位,在戰術上則為朝方的拒絕提供了一個雙方都能保全面子的“坡道”,巧妙地掩蓋了可能是“被婉拒”的尷尬,將外交主動權看似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歸根結底,特朗普此次的“不見”,絕非一次外交失敗,而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戰略性缺席”。他通過將“中美關系”置于“美朝互動”之上的明確排序,向所有利益攸關方發送了清晰信號。
同時,他通過為可能存在的“被拒”穿上“主動禮讓”的外衣,維護了自身的強勢談判形象,并為未來的博弈埋下了伏筆。
這場外交表演再次證明,在國際政治的舞臺上,有時“不做什么”比“做什么”傳遞的信息更為強烈。
當特朗普的專機離開亞洲,他所預告的“下次再來”已成為懸在半島上空的一個問號,其答案將取決于各方如何解讀他這次留下的外交棋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