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湖北頻道
人民網記者 王郭驥 張沛
![]()
武漢市蔡甸區千子山循環經濟產業園區。人民網記者 王郭驥攝
垃圾焚燒可發電,焚燒后的殘渣被巧妙地制成再生磚……步入武漢市蔡甸區千子山循環經濟產業園,昔日廢棄采礦區煥然一新,飛鳥掠過現代化處理設施的剪影,勾勒出一幅生態共生的和諧圖景。這里已形成了集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有機固廢處理、市政污泥處理、工業危廢及醫廢處理六大循環經濟產業鏈,年處理固廢達200萬噸。
“過去不同種類固廢分散在不同處理點,運輸和監管成本高,現在‘打包’進一園,既安全又高效。”武漢環投千子山環境產業有限公司工作人員介紹,無論是常見的生活垃圾,還是需要特殊處置的醫廢危廢,都能在產業園內找到對應的處理方案,實現了城市固廢“全門類、一站式”接收處理,為區域固廢安全處置提供了穩定保障。
資源的高效再生是園區的“綠色核心”。記者在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廠看到,建筑垃圾經過破碎篩分的廢磚石被高效加工成再生砂石,進一步用于生產植草磚、透水磚等多樣化的建材產品。
通過專業化的處理工藝,每一類固廢都能被“吃干榨凈”。每年,垃圾焚燒能生產6.77億度綠色電力,足夠約30萬戶家庭用一年;從餐廚垃圾中提取的1.2萬噸粗油脂可轉化為生物柴油原料;0.9萬噸回收金屬重新進入生產環節……“我們的資源循環利用率超過98%。”該工作人員說。目前,園區能產出環保磚、有機肥等數十種再生產品走向市場,真正讓固廢從“負擔”變為“財富”。
![]()
全封閉自動化廚余垃圾處理線。千子山循環經濟產業園供圖
垃圾處理往往伴隨污染物排放,如何實現環境友好?生活垃圾焚燒項目引入了“雙脫酸雙脫硝”煙氣處理工藝,氮氧化物排放濃度僅為國家標準“限制”的1/3,粉塵控制在1/5,為排放物裝上了“多層過濾網”。有機質固廢處理廠則創新采用“以污治污”模式,用餐廚垃圾尾液制備再生碳源用于污水處理。
數字化賦能,破解固廢處置環節的碳減排難題。武漢理工大學團隊研發的廚余垃圾厭氧消化系統全鏈條碳計量智能管控平臺,實現了全流程碳排放智能檢測與核算。項目負責人、武漢理工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主任楊列表示:“讓廚余垃圾處理不再是‘看不見的碳足跡’,而是變成了精準可控、可帶來環境與經濟效益的碳資產。”
曾經的垃圾處理廠“鄰避”難題,被成功改寫。產業園堅持“開門搞環保”,與武漢大學共建“大思政課”實踐教育基地,還通過組織市民參觀、學生研學、環保科普等活動,讓公眾近距離了解固廢處理全過程。2025年上半年,園區實現接待參觀人數5000人。“帶孩子來看了焚燒發電的全過程,以后更要做好分類!”一位參觀市民感慨。
“沒有絕對的垃圾,只有放錯的資源。園區將不斷提高資源利用化率和循環化水平,為武漢市‘無廢城市’建設保駕護航。”該工作人員表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