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行進中國”山東調研采訪團
梭針在指尖靈活穿梭,漁網在掌心慢慢延展,在山東泰安東平縣戴廟鎮桑園村臨湖廣場上,村民們一邊織網一邊閑話家常,笑語聲聲,和著初冬的暖陽,灑在東平湖粼粼的金波之上。
東平湖湖面在微風吹拂下蕩起波紋。人民網 鄭昕橋攝
東平湖作為黃河下游唯一存留的天然湖泊,通過大汶河與黃河血脈相連,孕育了桑園村世代相傳的漁獵文化。作為典型的漁村,捕魚便是村民的主要生活方式。
過去,每年九月開湖,外出務工的村民會陸續返村捕魚,春來又再度離鄉。留守村民的就業問題,是影響村莊發展的一大阻礙。
如今,借助悠久的黃河文化資源和傳統的漁網編織產業,桑園村走出了一條漁旅融合的鄉村振興之路,成為沿黃地區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戴廟鎮大力發展生態漁業,走漁旅融合的路子,同時,桑園村充分發揮依湖優勢,將傳統漁業生產與鄉村旅游相結合,打造獨具特色的漁村風情體驗地。
![]()
村民臉上洋溢著笑容,正在織捕魚網箱。人民網 鄭昕橋攝
織漁網也成為了留村漁民的新選擇。“這一萬六千米的漁網是江西客人訂的,馬上就能完工了。”村民吳明芹手指穿梭,語氣里滿是踏實。
漁網編織產業的發展,不僅解決了村民的就業問題,更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益。桑園村每年漁網銷售可達200多萬元。這一特色產業還帶動了魚蝦飼料、成魚捕撈、物流等相關產業發展壯大,富民增收效果顯著。
![]()
村景航拍。王子豪攝
桑園村的變遷,折射出黃河文化在新時代煥發的勃勃生機。從單一捕魚生計,到多元產業并舉;從傳統漁村,到網紅打卡地,桑園村的發展路徑,正是“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生動詮釋。
傍晚時分,織完網的村民們三三兩兩走在環湖路上,欣賞著東平湖的落日美景。游客們舉著手機,拍攝漁民撒網捕魚的傳統場景,將這些畫面傳播到更遠的地方。黃河文化,正以新的形式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延續傳承;桑園村的故事,也隨著東平湖的漣漪,蕩漾得越來越遠。(鄭昕橋)
![]()
點擊進入專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