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航空圈炸出個大新聞。不少網友說咱們的變循環發動機搞出“核爆級”數據了:推力直接暴漲47%,油耗反倒降了37.5%。可能有人要問,不就是個發動機嗎?至于這么夸張?但我也告訴大家,你們都錯了,因為這根本不是變循環發動機,而是中國科研單位研制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變模態發動機”,和美國人玩的變循環根本就不是一個套路,明顯更優。
![]()
別覺得這倆數字沒概念,要是裝到戰機上,殲-15光靠自己帶的油作戰半徑就能達到2000多公里,比現在足足多飛一半!更狠的是,新一代戰斗機只要外形合理,比如殲36解決了熱障問題,速度有可能沖4倍音速,要知道當年美國最牛的SR-71黑鳥也就3.35倍音速。這波操作到底藏著多少門道?我們可以暢想一下。
先看硬數據:推力油耗雙顛覆,戰機直接脫胎換骨。
咱先找個參照物。現在殲-20用的渦扇-10C發動機,加力推力151.9千牛,已經算頂尖水平了。而新發動機高空臺測試數據一出來,所有人都驚了:單位推力漲了47%!這么算下來,加力推力能沖到213千牛,之前臺架測試甚至摸到過250千牛的門檻,200千牛以上妥妥的穩了。
推力大了有啥用?簡單說,戰機裝了它,起飛更快、爬升更高、機動性直接拉滿,就算掛滿導彈也能靈活狗斗。更關鍵的是油耗,足足降了37.5%,這可是革命性的。現在殲-15內油作戰半徑大概1500公里,換了新發動機直接干到2000公里以上,保守估計航程能增50%。
這意味著啥?以后咱的戰機不用頻繁空中加油,就能在印太地區大范圍巡邏,兵力部署方式都得跟著變——以前夠不著的地方,現在抬腿就到,這威懾力可不是蓋的。
![]()
再挖技術底:沖刺4倍音速,還藏著個“組合密碼”。
光看推力油耗還不夠,核心機的速域圖暴露了更大野心。要搞極限超聲速!常規渦輪發動機頂多飛到2.7倍音速,美國黑鳥的J-58發動機極限是3.35倍音速,而咱這新發動機的性能包線直逼4倍音速,跟之前《南華早報》說的中國M4級發動機消息能對上。
不過這里有個關鍵問題:想持續飛到3倍音速以上,得用渦輪基組合循環技術。簡單說,就是低速時用渦輪發動機,速度上來后切換到沖壓發動機,倆“引擎”無縫銜接。
咱現在這款變模態發動機,大概率還得整合沖壓模式才能穩拿4倍音速。能實現這性能,還有個核心指標突破了。渦輪前溫度,估計得有2200K以上。這就像給發動機裝了個“超高溫爐膛”,溫度越高動力越強,但對材料和冷卻技術要求極高,能搞定說明咱的工業底子硬了。
![]()
最后看格局:中國路線獨樹一幟,還要造“洲際戰斗機”?
變循環發動機不是新鮮概念,美國早就在搞了,比如YF-23用的F-120發動機,核心思路是改變涵道比。低速時讓更多空氣走外涵道省油,高速時減小涵道比增推。而咱走了條不同的路:他的涵道是不變的,所以不是變循環,而是變模態,你別直接聽成“變態”,我們是在燃燒室上做文章。
怎么實現的呢?簡單說,加了“雙保險”:一個級間燃燒室,能降低主渦輪溫度保護部件,用低壓燃燒室的氣體,二次加熱增加能量;一個外涵道燃燒室,進一步提升省油效果。這種設計更復雜,但能同時兼顧低速省油和高速推力,比美國的路線多了個優勢。
你要說戰略意義那就更深遠了。要是殲-36這類新戰機裝了它,再配個新型進氣道,理論上靠內油就能飛10000公里以上,成了全球首款“洲際戰斗機”。而且200千牛以上的推力,很可能超過美國FNX-5011發動機,低速省油和高速推力兩端都占優。
![]()
當然也得說句實在的,從技術原理到實際裝機還有硬仗要打,中科院工熱所跟各大發動機集團得好好協調,解決工程轉化的難題。但不管咋說,這代際級的突破已經把下一代空戰的規則改寫了一半。以后拼的,就是誰的發動機更能“又快又省”。
總結下來就一句話:這發動機雖然離工程化應用還有一段路要走,但是讓我們看到了中國人在戰斗機“心臟”領域的創新。要我說“變模態”不但是真創新,也是真變態,不僅解決了戰機“航程焦慮”,更在高超聲速賽道上砸下了重磅砝碼。
由于美國變循環發動機項目,因為造價太高,根本用不起。在這條賽道上,中國這個后來者完全有機會實現領跑,航空發動機這頂“工業王冠上的明珠”,咱算是越攥越緊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