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AC333重型直升機的輪廓在天津直升機博覽會上首次亮相時,很少有人意識到這個38噸級的龐然大物背后,隱藏著中國航空工業三十年來最艱難的突圍史。這架被外媒稱為"東方種馬"的飛行器,標志著中國終于攻克了重型直升機最后的堡壘——動力系統自主化。
![]()
打開百度APP暢享高清圖片
image
直-10武裝直升機的曲折命運最能說明動力受制于人的代價。這款最初設計為10噸級的重型武直,因加拿大突然斷供發動機,被迫換裝國產渦軸-9后,最大起飛重量驟降至8噸以下,裝甲和航電系統大幅縮水。從2010年服役到2020年完成動力升級,整整十年間,這款本該對標AH-64"阿帕奇"的國產武直,始終未能達到原始設計指標。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同期發展的殲-10戰斗機因獲得俄羅斯AL-31F發動機的穩定供應,不僅順利形成戰斗力,還衍生出多個改進型號。
動力系統的"心臟病"問題在直-20通用直升機上迎來轉機。這款被稱作"中國黑鷹"的10噸級直升機搭載的渦軸-10發動機,標準功率達1600千瓦,比原版UH-60高出近200千瓦。更關鍵的是,這款發動機從立項之初就立足于國產化,其核心技術很可能源自成熟的渦扇-10航空發動機。這種跨領域技術遷移,標志著中國航空工業開始形成正向研發能力。
![]()
image
珠海航展上亮相的5000千瓦級渦軸發動機驗證機,揭示了AC333的核心競爭力。這款代號"渦軸-16G"的動力裝置采用高壓比壓氣機和高效渦輪葉片設計,渦輪前溫度達到1520℃,在海拔5500米高原仍能保持92%的額定功率輸出。三臺這樣的發動機組合,總功率與美國CH-53K"海種馬"重型直升機采用的T408發動機相當,卻比俄羅斯米-26的D-136發動機更適合艦載環境。
![]()
image
中俄AHL項目的流產,客觀上加速了中國直升機動力系統的自主化進程。這個始于2016年的合作項目,因雙方在需求和技術路線上存在根本分歧而陷入停滯——俄方堅持在米-26基礎上改進,要求適應西伯利亞極寒環境;中方則需要兼顧高原性能和艦載能力。2024年該項目全年僅召開3次技術會議,預算執行率不足30%,最終被完全自主的AC333取代。
![]()
image
從直-10的"十年蹉跎"到AC333的"橫空出世",中國直升機工業完成了一場漂亮的動力逆襲。渦軸-10的成功驗證了核心機衍生發展模式,5000千瓦級渦軸發動機的突破則展示了功率躍升能力。當俄羅斯因制裁導致航空發動機產業萎縮時,中國不僅實現重型直升機動力自主,還可能在未來向曾經的老師輸出技術。
![]()
image
重型直升機的軍事價值遠超運輸工具本身。陸軍需要它投送8-12噸級輕型裝甲車,空降兵依賴其空投重型裝備,海軍陸戰隊則看重艦載垂直投送能力。AC333的35-38噸級定位,正好填補直-8系列與米-26之間的能力空白。更重要的是,這款完全自主的重型平臺,讓中國在兩棲登陸、高原部署等關鍵領域不再受制于人。
回望國產直升機動力系統的突圍之路,從仿制改進到自主創新,從功率不足到世界領先,這條逆襲軌跡與戰斗機領域的殲-10到殲-20何其相似。當AC333的旋翼劃破長空時,它攪動的不只是氣流,還有全球重型直升機領域維持數十年的美俄壟斷格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