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提起瑞典,腦子里先冒出來的:沃爾沃的扎實、薩博的傳奇,還有從搖籃到墳墓樣樣都管的福利,它在幸福地圖上亮了十年,2013年第五,2023年第六,堪稱北歐烏托邦。
![]()
但反差大得刺眼:同一時期和平指數一路下滑到28,還被貼了極不光彩的 “強奸第一大國” 標簽,2020年聯合國數據顯示它超印度,僅次于南非,到底咋一步步變這樣的?
高福利養出 “躺平族”
瑞典模式最讓人羨慕的就是國民福利,教育免費、醫療免費,公民還能享差不多四個月的超長帶薪假期,這福利讓全世界大多國家的人都眼饞。
![]()
但這事還有另一面:政府把你人生兜底到這份上,連失業都能拿到夠過好日子的補貼,那奮斗還有啥意義?
不少瑞典年輕人開始琢磨這個問題,最后選了 “躺平”,工作不再是謀生必須,有些人寧愿靠高額失業補助過日子,也不想上班。
![]()
更影響深遠的是家庭觀念變了,組建家庭、生娃這種人類老本能,在瑞典福利體系里好像成了可選項,“丁克” 家庭越來越多,不愿生孩子成了悄悄蔓延的社會現象。
社會就這么慢慢往老了走,早在零一年,他們國民的平均年齡就超了四十一歲,年輕人占總人口的比例還不到四分之一,整個國家正慢慢丟掉最寶貴的活力。
![]()
接著更現實的危機來了:能干活的人嚴重不夠,交稅的越來越少,等著領福利的卻越來越多,這套龐大的福利體系,就像沒夠燃料的發動機,隨時可能熄火,瑞典愣是被自己最驕傲的制度逼到了墻角。
政府也想了各種辦法救急,發額外津貼、推全薪產假、給免費托兒所,能試的生育刺激政策都試了,可沒啥用。
![]()
靠移民救場卻玩脫
內部沒法 “造血”,瑞典領導人就把目光轉向了外面,那就是靠移民,早在一九七五年,當時的首相奧洛夫?帕爾梅就搞了開放的移民政策,最初想法挺好,就是解決國內越來越缺勞動力的問題。
瑞典的第一批移民,主要來自芬蘭和南斯拉夫,大多是技術工人,他們的文化背景差別不大,沒花多久就順利融入了瑞典社會,沒遇到太多隔閡。
![]()
到1980年,這批新國民給瑞典GDP貢獻了7%,帕爾梅還被夸成 “人道主義政治家”,那會兒看著一切都順。
可政策的慣性很快讓事情偏了方向,后來的移民構成變了大樣,大量中東國家的人,比如土耳其、伊朗、敘利亞的移民開始涌進來,到1990年代,他們占了新移民總數的六成。
![]()
本來社會該反思調整這個變化,可一場悲劇來了:1986年2月28日,帕爾梅在街頭被刺殺,兇手到現在都沒找到,這位強硬領導人突然沒了,移民政策的改革就被無限期擱置,也給后來的危機埋了雷。
轉眼到二零零六年,弗雷德里克成了瑞典首相,他碰到的人口上的麻煩事,比帕爾梅時期難多了,那爛攤子比之前更不好收拾。
![]()
為了救局,他在帕爾梅的路上踩了更猛的油門,2008年通過新的《移民與難民法案》,把移民審批從六個月縮短到兩個月,還取消了 “技術移民優先” 的限制,等于是向全世界敞開了大門。
法案里還包含 “人道主義安置” 條款,允許移民把好幾個家人接過來,就這么著,新一波移民潮涌了過來,這次來的人主要是中東和非洲的。
![]()
二零一三年瑞典收到五萬多份庇護申請,到二零一五年這個數直接飆到了十六萬,這批移民有個很明顯的特點:18到35歲的年輕男性占了八成。
理想中的勞動力補充沒完全實現,現實里的社會問題倒跟著來,賴因費爾特這 “豪賭” 最后以社會劇烈動蕩、他2014年大選慘敗收場。
![]()
“強奸大國” 標簽背后
兩波大規模移民潮直接把瑞典的社會模樣給徹底變了,最開始瑞典想的挺好,讓新移民跟本地人一樣拿福利,趕緊變成能交稅的人,可沒想到文化、信的教差得太遠,想融到一塊兒難上加難。
好多新移民沒像第一批那樣主動融入當地,有些人就靠著瑞典大方的福利過日子,不上班,全靠政府發的補貼混日子。
![]()
2005 年有數據顯示,中東來的移民失業率飆到 25%,比當地人高兩倍,而且在這些移民里,十個人里就有四個得靠政府救濟金過日子。
這么多沒事干的年輕男人湊一塊兒,直接讓治安變糟了,他們湊一塊兒搞出一個個獨立小社區,不學瑞典話,也不認瑞典那套規矩,比如男女平等啥的,主流社會跟他們就像隔了堵墻,誰也不挨誰。
![]()
數據看著都嚇人:2000到2005年,偷東西、街上打架的案子明顯變多,更讓瑞典人鬧心的是性犯罪案子漲得嚇人,2013年登記在案的就超過六千起,受害的大多是年輕姑娘。
更讓人震驚的是,有調查說這些案子里,快八成的罪犯被指認是移民,尤其是北非和中東移民住得多的地方,成了犯罪重災區。
![]()
公共安全的案子也創下了新高,2019年這類案子就有8.5萬件,不光如此,槍擊案也漲得厲害,從2010年的130起漲到了2019年的364起。
瑞典姑娘們安全感直線下降,晚上不敢一個人走路,兜里揣著警報器成了常事兒,以前那種 “晚上不用鎖門” 的好日子沒了,家家戶戶都裝了防盜的東西。
![]()
“強奸第一大國” 的標簽就是這時候貼到瑞典身上的,但這標簽背后挺復雜,部分是因為瑞典的法律和統計方法太特殊。
一開始瑞典對 “強奸” 的法律定義特別寬,只要沒得到女的明明白白同意就發生關系,都算強奸,這法律一實施,相關案子直接漲了75%,雖說這是保護女的權益,可也實實在在把數據推高了。
![]()
然后是統計的法子怪:一次傷害里又打人又強奸,統計的時候就按好幾個案子算,意思是一個罪犯可能因為一次干壞事,背上十多個犯罪記錄。
有人說按國際上常用的標準算,瑞典的案子數可能得少四分之三,就跟透過哈哈鏡看東西似的,問題確實有,但看著比實際大了不少,還變了樣。
![]()
另外瑞典政府和社會鼓勵受害者去報案,還設了專門的熱線和救助中心,報案的人比別的國家多不少,2020年報案的比例比2000年翻了三倍,報案多不代表犯罪真的多,可確實讓官方數據看著扎眼。
這種數據的兩面性正好說明瑞典社會裂成兩半了:一方面老百姓過得還挺開心,另一方面 “犯罪率全球第二” 的壞名聲,又讓每個人都不安、著急。
![]()
回頭看瑞典的麻煩不是誰心眼壞或者笨,而是一堆好心的政策,沒好好規劃、沒算過風險,湊一塊兒就搞出麻煩了。
高福利本來是為老百姓好,沒想到反倒把社會發展的根基弄弱了,開放移民本來是想救急,可沒配套的融合辦法、沒教他們本地文化、沒加派警力,反倒成了催生新問題的溫床。
![]()
中國老祖宗說 “治理國家跟煮小魚似的”,意思是管國家得輕手輕腳,火多大、放多少調料都不能亂。
不管啥大的社會工程,都得特別小心、考慮周全,不然本來是理想主義的好想法,最后可能變成走進麻煩的路,這太天真的理想付出的慘重代價,只能讓整個社會默默扛著。
![]()
這不光是瑞典的教訓,也是給所有面臨類似問題國家的提醒。
參考資料
1、原文刊登于新華網2016-04-06發布的關于《難民非法滯留給瑞典社會“添堵”》的報道;
2、原文刊登于海峽都市報2020-12-01發布的關于《瑞典的強奸率世界第一,這個北歐國家是如何淪為“強奸之國”的?》的報道;
3、原文刊登于澎湃新聞2017-04-09發布的關于《收緊難民政策求安全卻遭恐襲,騎虎難下的瑞典該怎么辦》的報道;
4、原文刊登于海峽快報2020-09-13發布的關于《接收難民的國家如今咋樣了?瑞典給出答案:“童話”正在逐漸破滅》的報道;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