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霧如輕紗漫過水面,遠處的島嶼化作淡墨剪影,待朝陽躍出天際,萬點金輝便在波心次第綻放——這便是太湖的尋常晨景。作為中國第三大淡水湖,太湖橫跨江蘇、浙江兩省,水域面積達 2338 平方公里,古時稱“震澤”“具區”,自古便是江南大地的靈秀所在。
![]()
太湖的美,藏在山水相依的韻律里。湖中有大小島嶼48座,連同沿湖的72座山峰,構成“山外有山,湖中有湖”的景致。洞庭東山如青螺浮水,漫山的碧螺春茶樹在春風里吐著嫩芽,采茶女的竹籃盛滿清香;洞庭西山是湖中最大島嶼,石公山的奇石映著碧波,林屋洞的鐘乳石藏著千年傳說。待到春夏之交,湖面鋪開接天的荷花,粉白花瓣沾著晨露,偶有紅鯉躍出水面,攪碎滿湖光影;秋日里,蘆葦蕩泛著淺黃,候鳥從遠方飛來,在水天間劃出靈動弧線;冬日的太湖雖顯清寂,卻有殘荷映雪的雅致,寒鴉掠水的蒼茫,別有一番意境。
這片湖水更承載著厚重的人文記憶。良渚文化時期,太湖流域便有先民繁衍生息,草鞋山遺址出土的稻作遺存,印證著這里是農耕文明的重要發源地。春秋末年,范蠡助勾踐滅吳后,攜西施泛舟太湖,留下 “五湖煙水獨忘機” 的傳說,如今蠡園的亭臺水榭,仍在訴說這段浪漫往事。歷代文人更是對太湖情有獨鐘:蘇軾曾在湖邊寫下 “水光瀲滟晴方好” 的詩句,米芾以 “米家山水” 繪盡太湖煙雨,黃公望隱居湖畔,耗時七年畫出《富春山居圖》的前身《天池石壁圖》。沿湖的周莊、同里、甪直等古鎮,青石板路映著小橋流水,白墻黛瓦枕著太湖波濤,明清時期的臨水民居里,仿佛還能聽見當年商船的櫓聲。
太湖的饋贈,更在舌尖的鮮美里。“太湖三白”——銀魚、白蝦、白魚,是大自然的慷慨獻禮。銀魚通體透明,如碎玉投入沸水,稍加烹煮便鮮得動人;白蝦殼薄肉嫩,鹽水煮后只蘸少許姜醋,便盡顯本味;白魚體型修長,清蒸后脂香四溢,是江南宴席上的珍品。還有那滑嫩的莼菜,自古便有 “莼羹鱸膾” 的典故,張翰因思念家鄉的莼菜羹,毅然辭官歸鄉,這份對故土滋味的眷戀,也成了太湖文化的一抹溫情。
如今的太湖,在守護中煥發新生。曾經因工業污染出現的藍藻問題,讓人們意識到生態保護的重要性。如今,沿湖城市合力治理污水、修復濕地,太湖的水質逐漸改善,重現了 “水清澈底,魚翔淺底” 的景象。黿頭渚的櫻花節吸引著八方游客,環太湖公路成了騎行愛好者的天堂,人們在欣賞美景的同時,也學著與這片湖水和諧共處。
太湖不是靜止的風景,而是流動的文明。它映著江南的煙雨,藏著千年的故事,滋養著一方百姓。當暮色降臨,漁舟唱晚,湖面的霞光漸漸淡去,唯有那片溫潤的水波,仍在靜靜訴說著江南的過往與未來,如一顆永不褪色的碧玉,鑲嵌在華夏大地的東南一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