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世紀末,一個意大利人翻遍各種航海資料,堅信地球是個小圓球——他判斷,從歐洲向西航行到東方,比繞道非洲更近。這個如今看來天真得可愛的想法,在當時可是被眾多學者嗤之以鼻的。
但正是這個基于錯誤計算的信念,支撐著哥倫布帶領三艘小船駛入未知的海洋。
航行了三十多天,眼前除了藍色,還是藍色。船員們從竊竊私語到公開反抗,恐懼在狹窄的甲板上蔓延。直到1942年10月12日凌晨,瞭望臺終于傳來一聲驚呼:“陸地!”
![]()
哥倫布至死都堅信他到達的是印度東部。他錯了,卻意外打開了一扇全新世界的大門。
人類歷史上,這樣因“錯誤”而催生的偉大發現,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多。
中世紀歐洲有個傳說:非洲某處,存在著一位富可敵國、權力無邊的基督徒國王——祭司王約翰。這個傳說激勵了無數探險家踏上尋找之路。
葡萄牙國王若昂二世就派了佩羅·達·科維利亞去尋找這個傳說中的王國。科維利亞千辛萬苦到達東非,祭司王約翰沒找到,卻詳細探查了非洲東海岸的貿易路線和城市,為后來達·伽馬開辟通往印度的航路提供了關鍵信息。
一個虛構的國王,意外促成了東西方航線的連接。
更不用說那些為了尋找“青春之泉”而在佛羅里達荒野中掙扎的西班牙人,或者堅信能找到通往中國內陸河流而探索了整個密西西比河的法國探險家。他們最初的目標聽起來像是童話,他們的地理概念錯得離譜,但他們每一步的“錯誤”,都在一點一點揭開這個世界的真實面貌。
這不禁讓人思考:為什么這么多偉大的發現,都始于錯誤?
想象一下,如果哥倫布當時就知道美洲大陸橫亙在他和亞洲之間,他還有勇氣啟航嗎?很可能沒有。那片未知的海洋,加上可能存在的“短暫航程”,才給了他穿越恐怖的“黑暗之海”的勇氣。
錯誤,在這里不是障礙,反而成了勇氣的源泉。
這些探險家的“錯誤”,本質上是一種認知偏差。他們帶著自己的文化背景、個人愿望和時代局限去理解世界,不可避免會產生誤解。但正是這些特定的誤解,讓他們看到了別人看不到的可能性。
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的教授曾指出,許多成功的創業者都有類似的認知偏差——他們往往高估自己成功的幾率,低估可能遇到的困難。如果一開始就知道所有真相,很多人根本不會開始。
這給了我們一個有趣的啟示:在某些領域,不完全的認知甚至錯誤的信念,反而可能是創新的催化劑。
當然,這不是說所有的錯誤都值得贊美。在醫學、工程等需要精確度的領域,錯誤可能是災難性的。但在探索未知、開拓創新的前沿,當我們面對的是完全未知的領域時,那種完全基于現有證據的“理性”決策,反而可能成為思維的牢籠。
回到我們平凡人的生活。我們是否也經常被“正確”的認知所限制?
那個覺得自己不夠格而不敢申請理想工作的求職者;那個因為擔心失敗而不敢啟動新項目的職場人;那個因為“現實點”的勸告而放棄不切實際夢想的朋友——我們是不是太執著于“正確”的評估,而失去了探險家的勇氣?
或許,我們需要偶爾允許自己擁有一些“美麗誤解”:相信自己比實際情況更強大,認為目標比現實更接近,看待困難比它們實際更輕微。
這不是自欺欺人,而是一種戰略性的樂觀。在創新的道路上,這種基于錯誤的信念,往往能帶我們穿越那些理性思考可能會避免的未知海域,最終抵達意想不到的新大陸。
下一次當你有一個“不切實際”的想法時,不妨想想哥倫布。他帶著錯誤的地圖,駛向不可能的目的地,最終發現了全新的大陸。
也許,我們每個人內心都需要一點探險家的“錯誤”,來打破自我設定的邊界,發現生活中隱藏的可能性。畢竟,如果哥倫布當年“理智”地待在家里,今天的美洲又會是什么模樣?
你的“美洲新大陸”,可能就隱藏在你當前某個“錯誤”的認知背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