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孩子與比特幣被沒收
四川高速服務區里赤身裸體、爬行進食的“野人孩子”,與美國政府從柬埔寨太子集團沒收的12.7萬枚比特幣,看似毫無關聯,卻共同揭示了無政府主義思維在現代社會中的困境。
![]()
“野人孩子”事件中,父母以“回歸自然”為名,讓孩子赤身裸體在公共場所爬行覓食,這不僅是對孩子身心健康的損害,更是對未成年人人格尊嚴的侵犯。據當地政府了解,孩子的父親是南澗縣新政村村民,今年30多歲。母親戶籍在北京,40歲左右。他們雙方都受過高等教育,父親有大學學歷,母親有研究生學歷。據第一現場報道,南澗縣婦女聯合會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今年6月,婦聯曾對這個家庭入戶走訪,“當時是接到村里排查反映,說這對夫妻可能存在矛盾”。但是經過走訪,婦聯的結論是,“走訪發現兩人感情較好,夫妻關系和睦,不存在家庭暴力情況”。根據以上信息,基本可以排除父母雙方精神狀態不正常,據說家庭經濟來源主要是女方母親提供。
而陳志比特幣案件則展示了通過加密貨幣繞過監管,從事詐騙、洗錢等非法活動的金融去中心化嘗試。
這兩起事件分別指向了教育去中心化和金融去中心化,卻都因違背公序良俗和法律法規而受到干預。
前者極端化的教育自主權主張,折射出部分家長對家庭教育權力的過度擴張。父母以教育自由為名,讓孩子脫離社會規范,不僅使孩子面臨健康風險,更侵犯了其基本權利。
家庭教育既是“家事”,更是“國事”。父母絕非孩子的“所有者”,監護權也不等于對孩子的絕對支配權。任何教育方式都不能突破保障孩子生存權、發展權的底線。
美國政府的沒收行動打破了“掌握私鑰,資產即不可剝奪”的加密信條,展示了國家權力對去中心化金融的規制。這套“鏈上追蹤→金融封鎖→司法接管”的流程,表明虛擬貨幣的去中心化與絕對“安全”只是一種神話。
兩者都試圖在某種程度上擺脫政府規制,追求絕對意義上的自由,卻都因違背基本的社會規范而受到制約。
現代社會之所以能夠運轉,在于我們在自由與秩序、創新與規范之間找到了平衡點。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評論道,回歸自然應兼顧社會性發展,通過自然參與和體驗實現平衡教育。真正的自然教育,是在尊重兒童天性的基礎上,引導他們認識自然、融入社會。
在金融領域,去中心化技術確實帶來了創新可能,但并不意味著可以完全脫離法律規范和監管框架。美國政府對太子集團比特幣的沒收,正是國家權力對鏈上資產進行系統性管控的體現。
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金融創新,都不能突破法律與倫理的底線。在這個相互聯結的世界,絕對意義上的自治或去中心化只是一種幻想。文明社會的奧秘,恰恰在于我們如何在保障個人自由的同時,維護集體生活的秩序與尊嚴。
任何自由都有其邊界,任何創新都不能以犧牲社會基本價值和他人權益為代價。這兩起事件最終都告訴我們:真正的自由,從來都是在責任和規范中實現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