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群本身不能給你能量,但一群真實、不表演的家長在一起,可以。關鍵不在“群”,而在“人”。
![]()
為什么越來越多父母感到“被掏空”?
不是孩子難帶,而是現代育兒的負荷早已超出個體承受范圍。
既要工作謀生,又要科學育兒;既要情緒穩定,又要高效陪伴——這種“全能父母”的期待,正在制造普遍的親職倦怠(Parental Burnout)。
2023年《中國家庭教育現狀白皮書》顯示,超七成家長長期處于“高要求、低支持”狀態,其中近半數坦言“每天最累的不是工作,而是回家后面對孩子”。 這不是意志力問題,而是系統性壓力下的正常反應。
家長群:焦慮放大器,還是支持共同體?
現實中,許多家長群已異化為“育兒表演秀場”:曬打卡、比進度、拼資源。這種隱性競爭非但不能緩解壓力,反而加劇了“我做得不夠好”的自我懷疑。
但也有例外。當群里有人坦誠:“今天孩子作業拖到十點,我吼完又后悔”,立刻有人回應:“我也是,剛哭完。”——這種不加修飾的真實,反而帶來一種“被理解”的松弛感。
心理學研究指出,情感共鳴比方法指導更能緩解養育焦慮。家長最需要的,往往不是“怎么做”,而是“你不是一個人”。
微小聯結如何成為支撐系統?
一位北京媽媽在本地家長小群分享:“今天請假帶孩子看病,老板臉色很難看,感覺自己像個失敗者。”
另一位爸爸回復:“上周我也這樣。但孩子發燒時攥著我的手指睡著,那一刻覺得值了。” 沒有建議,沒有評判,只有“我在”。
這種低強度、高信任的互動,恰恰構成了現代社會稀缺的“弱連接支持網絡”。它不解決具體問題,卻能恢復一個人繼續面對問題的勇氣。
當越來越多家長敢于卸下“完美父母”的面具,一種新的育兒文化正在萌芽:育兒不是孤軍奮戰的苦修,而是一群普通人互相托底的共行。
如何讓家長群真正“有用”?
關鍵在于主動重構群的功能:
? 設定邊界:屏蔽攀比信息,退出制造焦慮的大群;
? 發起真實話題:如“今天最讓我崩潰的一件事”“誰也經歷過孩子突然發脾氣?”
? 建立小范圍信任圈:三五位理念相近的家長組成私密群,只聊感受,不曬成果。 真正的支持,不在于信息密度,而在于情緒安全。
![]()
結語:教育的前提,是父母還“活著”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父母自己還有情緒、有喘息、有被理解的空間。
家長群若淪為內卷競技場,不如退;若能成為安全港灣,不妨留。 真正的教育,從來不是靠耗盡自己去點亮孩子,而是先讓自己重新燃起一點光,再與他人一起,照亮彼此的路。
#親職倦怠 #家長也需要被看見 #育兒不是孤島 #真實比完美更有力量 #家庭教育支持體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