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11月4日下午,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就安世半導體相關問題應詢答記者問。發言人表示,荷蘭政府不當干預安世半導體企業內部事務,荷蘭企業法庭作出剝奪中國企業股權的錯誤裁決,嚴重侵害中國企業合法權益。此后,荷政府依然不顧中方多次在磋商中提出的合理訴求,最終造成了全球半導體產供鏈的動蕩和混亂。對此,“荷方應承擔全部責任”。
![]()
安世半導體員工在潔凈室中穿行
安世半導體事件走到今天,已經遠遠超出一家企業、一次糾紛的范疇,成為全球投資者觀察歐洲制度信用的“風向標”。荷蘭政府先后將安世半導體納入實際接管范圍、架空中資股東在公司治理中的權利、單方面宣布停止向安世(中國)供應晶圓,名義上打著“國家安全”的旗號,實質上是不當干預企業內部事務,嚴重損害中國企業合法權益,也讓全球資本對歐洲的市場經濟制度打上了“問號”。不客氣地說,這是發生在全球面前的一次“搶劫”。
營商環境、制度信用是長期積累形成的,是寶貴的稀缺資源。荷蘭政府的做法,幾乎砸碎了產權保護這一荷蘭乃至歐洲市場經濟制度的基石,不僅毫無契約精神,也令人懷疑其行為動機。經濟學經典理論表明,一旦公共權力隨意改寫股權結構和公司治理,市場主體就不得不將更高的“制度風險溢價”計入決策之中,產權的不確定性會顯著抬高交易成本和風險溢價,長期資本會望而卻步。一旦“可以隨時被接管”的預期形成,不僅中國投資者會重新評估在荷蘭和歐洲的布局,其他國家的企業也會產生“今日安世,明日是誰”的聯想。
全球產供鏈是一張高度精細、相互依賴的網絡,一個斷點就會影響整個鏈條的運營。安世荷蘭粗暴切斷對安世(中國)的晶圓供應,放大了整個鏈條的系統性風險。這種單點中斷會通過訂單延誤、成本上升、替代不暢等渠道,層層傳導到汽車電子、工業控制等多個領域。在一個跨國分工高度一體化的產業體系中,誰主動制造不確定性,誰就在給全球供應鏈的“系統失靈”埋雷,最終沒有一方可以獨善其身。對于高度依賴汽車電子和功率半導體的歐洲制造業而言,這種“自作孽”的做法,自然會給其自身經濟帶來嚴重不利影響。
過去,美方將企業中資背景標簽化、風險化,誘壓盟友以“國家安全”為名干預正常商業活動,這種套路已在高端光刻機、先進芯片設備等領域多次上演。在中美元首釜山會晤、新一輪中美高層經貿溝通,以及多邊場合互動中,美方已經意識到,這類僵硬的單邊管制規則不僅難以長期維系,最終也會影響到美國企業的利益及全球產供鏈的穩定。中美經貿磋商取得進展后,荷蘭在安世半導體事件中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尷尬境地。荷蘭此前的極端舉措既沒有得到實質性安全收益,又在現實中導致來自中國企業和全球市場的信任流失。
荷蘭前腳剛牽頭成立歐洲“半導體聯盟”,后腳就以非法手段“明搶”中國企業的實體資產、破壞全球產業穩定,背后的目的和心思國際社會看得很清楚。試圖用行政命令重新劃分技術邊界、投資邊界,將正常的經貿合作政治化,最終只會反噬自身,破壞本國營商環境的信譽根基。而在大國之間采取投機性策略,企圖通過“選邊站隊”獲取短期利益的做法,不僅無法達成預期目標,反而會讓自己淪為多輸局面的制造者。
中方不愿看到局勢繼續惡化,并且展現出了極大的耐心與克制。荷方當下最緊迫的明智之舉,就是從維護中荷、中歐經貿關系大局和產供鏈穩定與安全的角度出發,以負責任的態度與中方相向而行,停止干涉企業內部事務,為安世半導體問題找到建設性解決方法。中方不會在重大原則問題上退讓,將堅定維護企業合法權益,并努力穩定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穩定暢通。
安世事件本不必發展到這一步,如果荷蘭政府真正把中荷、中歐經貿關系大局放在心上,把汽車工人和普通消費者的切身利益放在心上,就應當順勢而為,而不是逆勢而動。荷蘭和歐洲下一步如何行事,世界都在看。
延伸閱讀
荷蘭政府一手挑起的安世半導體風波還在繼續。當地時間11月3日,德國汽車零部件供應商正緊急尋求中國對安世半導體芯片的出口限制豁免,希望通過政治解決方案化解這一貿易僵局。
路透社3日報道披露,全球汽車零部件巨頭德國采埃孚(AF)表示,正與中國有關部門合作以確保芯片供應。該公司1日早些時候曾指出,若供應危機加劇,將準備讓員工休無薪假。
“采埃孚通過其中國子公司與中國相關部門保持聯系,正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使芯片交付恢復正常。”該公司發言人表示。
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從德國大陸集團分拆出來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歐摩威(Aumovio)也已申請豁免,并向中國商務部提交了相關材料。歐摩威方面拒絕對此置評。
報道稱,企業對貿易爭端緩解的跡象表示歡迎,但行業消息人士稱,他們仍擔憂豁免申請流程可能較為復雜,且審批時間尚不明確。
“中國確實略微放寬了庫存出口的相關規定。”來自德國電子元件分銷商Components at Service的多米尼克·齊爾納(Dominik Zillner)表示。他補充道,這必須獲得中國商務部的特別許可才能實現。
![]()
德國大眾汽車運輸車停靠編組站(資料圖)
與此同時,歐洲車企仍面臨停產風險,企業正在籌備臨時停工措施。
歐洲最大汽車制造商大眾汽車無法保證其德國工廠本周后的生產。大眾汽車首席財務官阿諾·安特利茨10月30日在與分析師的電話會議中曾表示,公司正每周緊急調配資源,以確保獲得約2000種小型半導體的充足供應。“我們的芯片庫存僅能保障到下周末。”
供應商博世則因供應緊張,已登記計劃讓其薩爾茨吉特工廠員工休無薪假。
采埃孚表示,也在為此類措施做預防性準備,目前尚不清楚中國的芯片交付何時能在多大程度上恢復。
美國咨詢公司亞瑟·迪·里特爾合伙人克勞斯·施密茨早前指出,汽車制造商正在考慮通過暫停生產或使用替代零件來度過此次短缺。
但他也表示,最終企業和政府都將不得不與中國坐下來談判。
“企業現在肯定會與中國談判,各國政府也在與中國協商,尤其是美國。”施密茨說,“實際影響尚待觀察,但這很可能是一個相當嚴峻的局面。”
荷蘭政府對中資企業一番強取豪奪,把一眾全球車企推入了一場新的芯片供應危機。
事件發生后,中方據悉已禁止該企業從中國出口產品。隨后31日,安世半導體據稱已暫停向其中國工廠供應晶圓。不久后又有多名消息人士透露,白宮將宣布,安世半導體即將恢復芯片出貨。
![]()
安世半導體東莞工廠目前仍在正常出貨(資料圖)
安世半導體母公司聞泰科技則表示,任何有關重啟安世半導體從中國出口的協議,都必須包括恢復該公司前首席執行官的職務這一條件。
此前,中方已就安世半導體相關問題回應了有關記者的提問。商務部新聞發言人11月1日強調,荷蘭政府對企業內部事務的不當干預,導致了目前全球產供鏈的混亂。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充分考慮國內國際產供鏈安全穩定,歡迎遇到實際困難的企業及時與商務部或地方商務主管部門聯系。我們將綜合考慮企業實際情況,對符合條件的出口予以豁免。
![]()
圖為中國商務部(資料圖)
這一最新聲明被英國《金融時報》解讀為“中方釋放放松出口管制的信號”,或標志著這場爭端出現緩和跡象。此前,該爭端已導致歐美日汽車制造商無法獲取安全氣囊、車燈等供應鏈關鍵環節所需芯片,全球大型車企一度面臨“停產潮”風險。
路透社、彭博社也提到,芯片供應恢復的可能性將有效緩解市場擔憂,讓處于減產危機邊緣的全球汽車制造商“松一口氣”(be a relief)。
盡管荷方此前堅決否認其強占中資企業的惡行受美國指使,但外界普遍認為此舉是為配合華盛頓9月底出臺的所謂“50%穿透性規則”出口管制。但在美方對該規則按下暫停鍵后,荷蘭處境尷尬了。
香港大學地緣政治分析師、亞洲全球研究院院士塞巴斯蒂安·孔廷·特里略-菲格羅亞直言,“海牙方面此前的行動看似出于必要,但特朗普的一句話就讓這種所謂‘必要性’不復存在。”
“荷蘭正面臨著法律一致性、政治可信度以及產業存續的多重復雜困境。”他補充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