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楊振寧,兼談諾獎之酸
17日晚飯局中,大約七點左右,友人發來某群聊天截圖,意指楊振寧去世。我看了一下時間大約18點左右。時隔一個小時,媒體上還沒有消息,大概率還在施救或者相關人員商討正式發布時間。
大人物去世,會對活著的人的利益造成一些影響,所以發布逝世消息的時間點也是經過周密思考和慎重選擇的。果不其然,18日中午12點,媒體上就有消息了,享年103歲零17天。查了一下,應該是第二長壽諾獎得主。(第一長壽應該是意大利生物學家麗塔·列維-蒙塔爾奇尼,享年103歲8月8天)
楊振寧先生是科學界的巍巍山斗,一生致力于探求宇宙至理的詩篇。與李政道先生共同提出的宇稱不守恒定律,顛覆了物理學的基礎觀念,也因此獲得諾貝爾獎。他提出的楊-米爾斯規范場論構筑了當代物理學,其思想之深邃,影響之深遠,至今仍引領著人類對物質世界基本結構的探索,更重塑了我們對宇宙和諧與對稱之美的理解。
![]()
楊振寧先生不僅以其無與倫比的科學成就光耀后世,他更是一位深情的游子,一位文化的使者。他將畢生所學與熱忱傾注于故土,以耄耋之年仍奔走于講臺,春風化雨,育英哺華,為中國的科學事業與人才培養燃盡了最后的光與熱。他聯通了中國與世界科學的前沿,激勵了無數后輩學子踏上追尋真理的征程。
他的去世恰逢諾貝爾獎頒發季,中國再次與諾貝爾獎無緣。面對鄰國又有斬獲,中國人難免有酸葡萄心理。自2001年“50年30個諾獎”計劃提出以來,日本在科研領域厚積薄發的成果。從2000年至今,日本平均每年斬獲1項諾獎,遠超同期中國的2項(僅屠呦呦和莫言),成為亞洲當之無愧的諾獎 “超級工廠”。
當然友人會反駁,中國幾十年的科技成果有目共睹,區區諾貝爾獎哪有資格成為中國科技飛速發展的評判標準?中國人民為什么要跪拜在那個充滿西方偏見的諾貝爾獎?不要諾貝爾獎,中國人民一樣可以活得好好的。甚至以拿諾獎的人數來推導諾獎的評獎傾向,這種屁股決定腦袋的言論充分暴露了國人酸葡萄的心理。
諾獎雖然不是科技進步的唯一標準,但一定是世界科學界最高榮譽之一。我國歷來重視,并對獲獎者給予充分尊重和褒獎。楊振寧和李政道時,無論中國領導人,還是全球華人,不但沒有人說“這是西方的偏見”,更沒有人罵楊振寧李政道是“漢奸”(他們后來都加入美國國籍),相反,幾乎所有人都為楊振寧李政道獲得諾貝爾獎而自豪!為什么?因為他們向世界證明,中國人的智力不遜于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
真正的文化自信科技自信大國自信,不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而是面對不足,發憤圖強,比學趕超。不管哪個國家的科學家,科學技術的進步都是屬于全人類的,追求科學真理不存在“中國的真理”和“西方的真理”的說法,這才是應該有的全球視野。
可惜,中國在自然科學方面,除了屠呦呦獲得過一次諾貝爾獎之外,到目前還沒有更多的突破。中國為什么不能獲得更多的諾貝爾獎?我們的基礎科研和科研評價體系是不是出了問題?我們的教育體制是不是存在不利于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科學家的問題?
有人會說,中國科研真正興起才三四十年,這當然是不可否認的原因之一,但是很多諾獎得主年紀也只是三四十歲左右,按道理我們也該多出諾獎了。上述原因是不是值得我們勇敢面對。
我做為基礎教育的教師,認為當下的教育體制確實不利于我們培養諾獎得主。
中國基礎教育長期以應試為導向,過多強調教育的短期功利主義,過度強調知識灌輸與標準答案,壓制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好奇心和對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教育成為人們追求利益變相的途徑。課程設置注重解題技巧訓練,卻弱化了探索未知的科學精神培養。課堂多以教師為中心,學生缺乏自主提問與深度思辨的空間,導致創新內驅力不足。重視理科教育,忽視文科教育,尤其在文科領域的教育缺乏解放思想,大膽探索。即便想要在自然學科方面拿諾獎,也必須重視文科教育,真正的科研創新一定是文理并重,雙腳并行的。
同時,教育評價體系單一,高考分數成為核心指揮棒,使得學生過早陷入重復性訓練,犧牲了跨學科視野與長期科研興趣的積累。對“標準路徑”的追求也削弱了挑戰權威的勇氣與另辟蹊徑的創造力。這種模式雖能產出高分考生,卻難以孕育甘坐冷板凳、敢闖無人區的頂尖科研人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