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前言
70分鐘采訪狂刷41次“中國”,平均不到兩分鐘就提一次,比其他所有國家的提及次數加起來還多。
這不是某國智庫的專題研討會,而是11月2日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在《60分鐘》節目里的“流量秀”。
![]()
更讓人跌破眼鏡的是,這個向來把“對華強硬”掛在嘴邊的政客,居然一邊夸中國稀土儲備攢了二三十年“太牛了”,一邊改口說“合作比擊敗中國更能讓美國變強”。
前腳剛承認“美國對中國也是威脅”,后腳就喊著要拉盟友搞“去中國化”,一套操作反轉再反轉,把矛盾玩出了新高度。
要知道特朗普可是出了名的“極限施壓”愛好者,當年40秒內15次喊“China”的名場面還歷歷在目,如今突然畫風一轉,難道真的轉性了?
![]()
從“極限施壓”到“認錯合作”
誰能想到以“絕不認錯”著稱的特朗普,會在全國直播中公開承認自己在中美貿易爭端里“有些不理智”。
這可不是隨口說說的場面話,而是對他奉為圭臬的“極限施壓”策略的徹底否定。
當初他剛重返白宮,就揮舞關稅大棒橫掃全球,尤其針對中國下狠手,本以為能速戰速決逼中方妥協,結果卻把自己人坑得叫苦連天。
![]()
美國的家居零售商最先扛不住,原本從中國進口的沙發、餐桌,因為關稅疊加,成本硬生生漲了8%,小商家要么倒閉要么漲價,消費者最后買單,一年下來每個家庭多花1200美元。
更慘的是中西部的農場主,曾經裝滿大豆玉米的貨輪排隊等著運往中國,如今訂單連續幾個月近乎歸零,倉庫里的糧食堆得像山,只能眼睜睜看著發霉變質。
就連美國的科技企業也怨聲載道,想賣的高端芯片被禁令卡著出不了手,想采購的關鍵零部件又因為供應鏈割裂處處受限。
不少在華美企干脆拒絕撤離,畢竟中國市場和產業鏈的吸引力實在難以替代。
![]()
而給特朗普上了最生動一課的,還是中國的稀土反制,這東西看著不起眼,卻是手機、新能源車、F-35戰機和精確制導導彈的“心臟”,少了它很多高科技產品根本造不出來。
中國雖然稀土儲量只占全球37%,但硬生生靠二三十年的技術積累和產業整合,掌控了全球90%以上的精煉產能。
特朗普原本以為美國能快速重建產業鏈,結果專家測算下來,至少需要15年,而且投入的成本是個天文數字。
更讓他頭疼的是,國內法院還裁定他搞的“對等關稅”越權,政策合法性都成了問題,這場“極限施壓”最后變成了“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
碰壁后特朗普終于學乖了,釜山會晤上,中美達成“休戰”一年的共識,美國甚至罕見地降低了10%的“芬太尼關稅”。
這種向其他國家低頭的操作,在特朗普的政治生涯里幾乎是頭一遭。
到了《60分鐘》的采訪里,他更是直接改口,強調“與中方合作帶來的益處遠大于對抗”,從之前的“必擊敗中國”變成了“要合作共贏”,變臉速度堪比川劇絕活。
![]()
特朗普的“坦誠”,從來都是生意經
特朗普的這番反轉,千萬別當成是良心發現,本質上還是他商人思維的精準算計。
在他眼里國際關系根本不是什么意識形態的較量,而是一場巨型商業談判,中美兩國就是兩家爭奪市場的超級公司,核心只有一個——怎么讓美國賺更多錢。
他的利益賬本算得門兒清,對抗的成本已經高到扛不住了,聯邦債務突破37.2萬億美元,國內通脹居高不下,企業怨言不斷,再這么耗下去,不僅經濟扛不住,選民也會用選票說話。
![]()
而合作的紅利卻明明白白擺在那兒:全球地緣政治問題的解決、世界經濟的穩定復蘇、氣候問題的應對,還有人工智能等未來科技的規則制定,沒有中國參與根本玩不轉。
如果繼續把中國當成全面競爭對手,美國只會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所謂的“全球領導者”地位也就成了空談。
更關鍵的是,這套“矛盾表態”是他屢試不爽的政治流量密碼,41次提中國,每一次都是精心設計的記憶點。
![]()
夸中國實力,能顯得自己有格局懂國際形勢;罵中國“威脅”,能煽動選民情緒;提合作傾向,又能安撫華爾街和跨國企業。
這些表態被剪成短視頻切片后,通過算法精準推送給不同群體。
鐵銹帶的藍領工人看到“對華強硬”覺得解氣,金融大佬看到“務實合作”覺得放心,共和黨內部看到“靈活調整”覺得滿意,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想聽的話。
![]()
這種操作其實特朗普早就玩熟了,當年競選時45分鐘演講提23次中國,辯論時40秒喊15次“China”,都是為了收割流量和選票。
如今他再次祭出這招,本質上還是在跟美國選民表演,而不是跟中國對話。畢竟美國國內的爛攤子實在太多。
基礎設施老化、社會撕裂、種族矛盾突出,解決這些問題費力不討好,不如把矛頭指向中國,既安全又“政治正確”,還能轉移選民注意力,簡直是一舉多得。
![]()
特朗普的“坦誠”也透著精明,他打破了美國主流政治“美國永遠正義”的禁忌,直言“美國對中國也是威脅”“美國也做過類似操作”,這種反套路的表述反而讓他顯得更真實。
其實早在2017年,他就曾質疑美國是否真的無辜,拒絕回避美國的“黑歷史”,如今不過是延續了這種風格。
不裝“自由世界領袖”,只做“美國利益代言人”,反而能收割不少厭惡傳統政客虛偽的選民。
![]()
美國的兩難
特朗普的左右橫跳,本質上是美國整體困境的縮影。
一方面,政客們喊著“去中國化”的口號,想把產業鏈從中國遷回本土;另一方面,美國經濟和企業又深深依賴中國,根本離不開。
這種自相矛盾的狀態,讓美國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
![]()
就拿稀土產業鏈來說,美國雖然也有稀土礦,但從開采到提純的技術和配套產業早就斷了檔。
想重建工廠,不僅需要大量資金投入,還得解決環保審批、技術工人短缺等一系列問題,就算一切順利,至少也要15年才能形成有效產能。
而中國已經形成了從開采、精煉到應用的完整產業鏈,成本和效率都是全球最優,美國企業就算想替代,短期內也找不到更好的選擇。
![]()
更讓美國頭疼的是,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越來越穩固。
從電子產品的零部件到新能源汽車的電池,從日常消費品到高端制造設備,中國供應鏈的性價比和穩定性,讓很多美國企業舍不得放棄。
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的調查顯示,超過七成的在華美企不僅沒有撤離計劃,反而在逆勢擴大投資,因為他們知道,離開中國市場就意味著失去全球競爭力。
![]()
這種依賴還體現在民生領域,美國超市里的玩具、服裝、小家電,大部分都來自中國。
如果強行切斷供應鏈,要么是貨架空空如也,要么是價格暴漲,最后買單的還是美國消費者。
之前特朗普搞關稅升級,已經導致芭比娃娃等熱門商品成本漲了42.9%,不少零售商都在醞釀假日季漲價,這無疑會讓本就不滿的選民更加憤怒。
![]()
國內的政治博弈更是讓美國雪上加霜,特朗普想通過對華“示好”爭取商界支持,卻遭到民主黨和部分共和黨強硬派的反對。
想推進制造業回流,卻發現國會遲遲不批準相關撥款,基礎設施老化的問題也解決不了,參議院甚至拒絕修改“冗長辯論”規則,讓他的很多政策都難以落地。
在這種情況下,對華合作成了為數不多的“破局備選”,畢竟能緩解國內經濟壓力,還能為美國爭取更多發展空間。
![]()
中國在動態平衡中穩步前行
面對特朗普的41次“點名”和反復橫跳,中國的反應卻異常淡定。
外交部發言人只用了一句話回應:中美關系健康穩定發展符合兩國人民根本利益,這種“他強任他強,清風拂山崗”的從容,背后是足夠的實力和底氣。
中國的底氣藏在關鍵產業鏈的掌控力里。除了稀土,中國在新能源電池、光伏組件、5G技術等多個領域都占據全球領先地位,這些產業不僅是中國經濟的增長點,也是應對外部壓力的“壓艙石”。
就算美國想搞技術封鎖、產業鏈脫鉤,也很難撼動中國的產業根基,反而會讓自己陷入技術落后的困境。
![]()
中國的底氣也藏在龐大的市場和內需潛力里,14億人口的大市場,不僅能消化國內的產能,還能吸引全球企業前來投資。
就算部分企業轉移產能,也很難放棄中國市場,這也是為什么很多美國企業寧愿承受關稅壓力,也要留在中國的原因。
而未來的中美關系正如特朗普的表態所暗示的,將進入“合作與對抗”動態切換的博弈新階段。
![]()
特朗普把中國定位為“有限的合作者”,意味著美國不會放棄對華制衡,在科技、地緣政治等領域的競爭還會繼續。
但同時在經濟、氣候、全球公共衛生等議題上,又不得不尋求與中國合作,這種“斗中有合、合中有斗”的狀態,可能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對中國來說最關鍵的還是做好自己的事。繼續推進科技創新,鞏固產業鏈優勢;擴大內需市場,降低外部依賴;堅持對外開放,與其他國家深化合作。
不管美國政客怎么表演、怎么打“中國牌”,只要我們自身實力足夠強,就能在各種風浪中穩坐釣魚臺。
![]()
參考資料:
中國青年網:2025-11-04,《70分鐘里,特朗普提到8次日本,14次俄羅斯,41次中國……》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