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
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前言
10月31日,國際輿論場掀起軒然大波,多家外媒密集報道美軍正集結力量,準備對委內瑞拉境內的港口與機場實施空中打擊。
宣稱這些設施被用作跨國毒品運輸的中轉樞紐,并附上衛星影像顯示兩艘美國軍艦已在距委海岸線不足200公里海域持續巡航,局勢一度逼近戰爭邊緣。
![]()
然而僅隔24小時,11月1日,特朗普便在社交媒體平臺突然轉向,公開表示已指示“戰爭部”著手制定針對尼日利亞的“潛在軍事方案”。
新目標被定義為“清除當地極端武裝勢力”,理由則更換為“該國政府放任基督徒群體遭受系統性暴力”。
前一天還劍指拉美“后院”的委內瑞拉,次日便將戰略火力轉移至遙遠的西非國家尼日利亞,這一急轉彎令全球觀察家措手不及。
![]()
尼日利亞緣何突遭美方鎖定?
須知委內瑞拉坐擁全球最龐大的石油儲備,長期承受美國經濟封鎖與政治施壓,為何此刻美國卻擱置近在咫尺的戰略要地,轉而遠征非洲大陸?
更令人費解的是,尼日利亞在今年5月剛剛取得重大反恐勝利——軍方不僅擊斃了“博科圣地”核心指揮官阿布?法蒂瑪,還通過精準空襲殲滅六十余名恐怖分子骨干。
如此戰果之下,怎會迅速淪為美國口中“亟需外部武力介入”的失敗國家?
深入剖析即可發現,這并非臨時起意,而是美國在全球地緣棋局中精心布局的一次戰略轉移。
![]()
近年來,美國在亞太區域的戰略推進屢遇阻力,欲攪動格局卻面臨高昂成本與有限回報的雙重困境。
盡管拉丁美洲歷來被視為其傳統勢力范圍,但委內瑞拉近年來深化與俄羅斯、伊朗等國的合作關系,逐步構建起多層次防御體系,若貿然動武難保必勝。
相較之下,非洲大陸正成為中美博弈的新前沿。僅去年9月單月,中非雙邊貿易額同比激增56%,這一增長速度引發華盛頓高度警覺。
![]()
而尼日利亞正是美國必須爭奪的關鍵支點。作為非洲人口最多、經濟體量最大的國家,其地下蘊藏著美方迫切渴求的戰略資源。
目前已探明石油儲量約370億桶,位列非洲第二;天然氣儲量居全洲首位;稀土資源占比達全球總量的3%。
這些礦產絕非普通商品,當前全球正加速能源結構轉型,新能源汽車電池、高端芯片制造均高度依賴稀土材料,而美國本土供應鏈存在明顯短板,自然將目光投向尼日利亞。
![]()
更令美國不安的是,尼日利亞近年展現出日益增強的自主傾向。
不再甘于充當西方原材料供應地的角色,反而積極與中國合作建設鐵路網、發電站及現代化工業園區,甚至流露出加入金磚國家機制的意愿。
此舉顯然意在擺脫舊有依附體系,美國豈能容忍關鍵盟友出現“脫鉤”苗頭?
或許有人質疑:美國不是長期標榜“反恐正義”嗎?此次出兵是否真為保護宗教少數群體?若回溯二十年前,此類說辭或仍有市場,如今世人早已洞悉其慣用模式。
![]()
美國20年的“干預劇本”
過去二十年間,美國以打擊恐怖主義為由,在全球超過80個國家發動軍事行動。實際后果卻是災難性的。
阿富汗一場婚禮慶典遭美軍無人機誤炸,現場化作人間煉獄;伊拉克廣袤農田深埋3400噸貧鈾彈殘骸,導致新生兒先天畸形率急劇上升。
美軍撤離后,阿富汗境內極端組織數量從個位數膨脹至二十多個,伊拉克至今仍遺留2500萬枚未爆裝置,這樣的“維穩成果”,如何讓人信服其初衷?
再看人權立場,美國一貫奉行雙重標準。當聯合國人權機構指出以色列涉嫌“種族滅絕”行為時,特朗普非但未加譴責,反而公開聲援。
![]()
如今卻突然高調關注尼日利亞基督徒安危,動機之可疑昭然若揭。
事實上,尼日利亞國內穆斯林與基督徒人口大致各占一半,雖有極端勢力制造多起襲擊事件,但政府始終采取高壓反制措施。
除今年五月的重大清剿外,日常亦部署大量安全部隊維持秩序,何來“縱容屠殺”之說?至于對委內瑞拉提出的“毒品通道”指控,同樣經不起推敲。
![]()
了解實情者皆知,美國毒品泛濫的主要源頭并不在委內瑞拉。
其國內成癮危機根源在于執法漏洞與社會治理失效,卻執意將責任歸咎于鄰國,實則是為攫取石油資源尋找合法性外衣。
2017年起,美國啟動對委石油產業的全面壓制,使其原油日產量由190萬桶驟降至35萬桶。俄烏沖突爆發后油價飆升,又迅速批準雪佛龍公司重返市場獲取暴利。
一旦委方不配合美方意志,立即威脅重啟制裁,單是撤銷許可一項就可能造成16億美元損失。這種“恩威并施”的策略,本質仍是資源掠奪。
![]()
如今矛頭轉向尼日利亞,手法依舊如出一轍。
先編織道德敘事——無論是“宗教迫害”還是“反恐失職”,繼而施加軍事威懾或經濟制裁,最終目的始終是掌控對方自然資源。
倘若美國成功主導尼日利亞石油命脈,不僅能緩解自身能源壓力,還可削弱中國在非洲的發展影響力。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國企業協助建設的工業區正在幫助尼日利亞實現制造業升級,逐步減少對歐美制成品的依賴,這正是美國極力遏制的趨勢。
![]()
尼日利亞的“防御底牌”
不過,美國若想輕易拿下尼日利亞,恐怕難以如愿。雖然該國在反恐領域仍接受美法部分援助,但整體軍力遠超委內瑞拉。
近年來,尼日利亞陸續引進大量中國制造裝備,包括梟龍戰斗機、翼龍系列無人機、SH-2型自行火炮以及056級導彈護衛艦。
陸海空三軍已基本實現主戰裝備的中式體系化列裝,一旦發生沖突,美軍難以速戰速決。
加之尼日利亞距美國本土逾萬公里,大規模兵力投送不僅耗資巨大,后勤保障也極為復雜,若陷入持久消耗戰,美國財政與民意均難以支撐。
![]()
更為關鍵的是,當今世界格局早已不同于二十年前。
彼時美國憑借“9·11”事件動員全球支持,肆意發動海外戰爭;如今各國普遍覺醒,認清霸權擴張的真實面目,紛紛結盟自保,捍衛主權獨立。
無論是阿富汗、伊拉克還是委內瑞拉,均未屈服于外部壓力,尼日利亞同樣不會輕易淪為下一個犧牲品。
![]()
此次美國從委內瑞拉突然轉向尼日利亞,表面看似“聲東擊西”的戰術調整,實則暴露其全球戰略中的深層焦慮。
亞太影響力受阻,拉美控制力減弱,非洲又面臨中國深度合作帶來的挑戰,美國試圖依靠軍事干預延續霸權地位,但現實已不允許其為所欲為。
畢竟國際社會早已識破那套沿用了二十年的“反恐借口”,這套劇本是時候落幕了。
而對于尼日利亞而言,盡管當前面臨的外部風險不容忽視,但只要堅持多元外交、深化國際合作,牢牢守住國家主權底線,就完全有能力抵御任何外來脅迫,避免重蹈伊拉克覆轍。
![]()
參考資料:深圳新聞網:2025-11-03,《特朗普下令“戰爭部”做好準備》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