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國軍事期刊輕描淡寫地披露飛龍-300D自殺式無人機單價可能低至1萬美元時,這個數字背后暗藏的戰略意圖遠比表面看起來更具沖擊力。
(圖1)
![]()
打開百度APP暢享高清圖片
這款在去年珠海航展首次亮相的游蕩彈藥(圖1),正在用令人咋舌的性價比改寫現代戰爭規則。在俄烏戰場上,伊朗制造的Shahed-136無人機讓世界見識了這種廉價武器的威力,而中國版本不僅價格砍半,還集偵察、監視、打擊功能于一身,這已經不是簡單的武器升級,而是對傳統軍備體系的降維打擊。
飛龍-300D的設計哲學透著精明的實用主義。采用活塞發動機和標準汽油驅動,意味著使用者無需建立復雜的后勤保障體系;三角翼配置讓它在同等動力下飛得更遠,模擬演習中突破防空系統、飛行1000公里摧毀目標的戰績,證明這不是花架子。
更關鍵的是可適配彈頭的設計思路,讓用戶能像搭積木般根據任務需要自由組合,這種模塊化思維正是現代軍工生產的精髓。
(圖2)
![]()
價格永遠是最大的殺傷性武器。
1萬美元是什么概念?不到一枚反坦克導彈的十分之一,不及傳統戰斗機單小時飛行成本的三分之一,卻能在邊境沖突中執行偵察打擊任務。
這個定價策略明顯瞄準了兩個市場:像巴基斯坦這樣軍費有限但面臨現實安全威脅的國家,以及那些渴望建立不對稱作戰能力的小國。
當文章特意點出巴基斯坦的采購可能性時,暴露的是經過精密計算的營銷策略——利用中巴現有軍事合作基礎,在印巴對峙的背景下(圖2)打開突破口。
現代戰爭正在從貴族游戲走向平民化競技。飛龍-300D代表的不是技術飛躍,而是戰爭經濟學的革命。
傳統意義上,軍事優勢建立在昂貴的硬件基礎上:一架戰斗機數千萬美元,一套防空系統動輒上億。而當自殺式無人機以萬美元計價時,戰爭的成本門檻被急劇拉低。這意味著,即便是軍費有限的小國,也可以通過批量采購組建具有實質威脅的無人作戰部隊,這對地區力量平衡的沖擊是顛覆性的。
(圖3)
![]()
地緣政治棋局中,這款廉價無人機落子的位置相當微妙。在臺海方向,面對臺灣加緊開發自殺式無人機以強化不對稱作戰能力,大陸軍工體系推出性價比更高的同類產品,既是對臺軍事壓力的具體體現,也是對美國對臺軍售的間接回應。
美國人賣F-16(圖3),中國人賣飛龍-300D,這場軍備競賽正在不同的價格區間平行展開,然而,從細節上完全可以看出來,中國這類武器出口不僅關乎商業利益,更是國家戰略的延伸。
說到底,中國軍工的這套打法,本質上是在用商業思維解構軍事競爭:用飛龍-300D這樣的產品,在一直被西方軍工復合體主導的高端武器市場撕開一道口子。這種“農村包圍城市”的策略,在軍火市場同樣具有殺傷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