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通訊員 陜偉權
“跑了五年,找了無數次,多虧了王法官,不然這事兒不知道要搞到什么時候!”近日,楊強與社區工作人員一道,將一面寫有“耐心調解促和諧 傾心為民止紛爭”的錦旗,親手送到了點軍法院王發芬法官手中。
![]()
這面錦旗背后,是一起橫跨五年、牽動兩代人、涉及兩棟宅基地的信訪積案,在王發芬法官的傾情調解下,這場家庭糾紛終于畫上句號,一度破碎的親情也在司法的溫情中得以彌合。
故事要從兩處宅基地說起。90多歲的張婆婆與老伴(已故)共育有6 名子女,二兒子楊強長期與父母同住,不僅出資為房屋加建了第三層,還買下了第二層的使用權;四兒子楊全則出資翻建了另一處宅基地,房屋登記在父親名下。
2020年,村里面臨拆遷,村集體組織調解時,各方簽訂了人民調解協議,約定第一棟房屋的一、二層歸老兩口,三層及另一處宅基地歸楊強。然而,協議中卻未明確第二處宅基地的產權歸屬。
拆遷補償到位后,楊強發現自己并未獲得約定的完整權益,而楊全則認為自己翻建的房屋應歸自己所有,兄弟間的矛盾爆發。
此后五年,楊強不斷信訪。街道多次介入,但問題涉及產權、繼承、贍養等多重家庭法律關系,始終未能解決。五年間,兄弟姐妹在爭執中日漸疏遠,年邁的張婆婆更是心力交瘁。
“信訪積案不是‘燙手山芋’,而是群眾的‘心頭大事’。”案件進入法院后,承辦法官第一時間深入研判案情。她敏銳地意識到,這并非一起簡單的合同糾紛,如果僅就楊強的訴訟請求作出判決,表面上解決了爭議,卻可能埋下更深隱患,不僅無法真正消除兄弟間的隔閡,也難以保障張婆婆的晚年生活。
為實現糾紛實質性化解,承辦法官決定跳出“就案辦案”的思維,從根源上尋找矛盾癥結。她多次走訪社區,與每一位家庭成員促膝長談,傾聽他們的委屈與期待,并依法將張婆婆及其所有子女追加為案件第三人,力求一次性化解全部家庭矛盾,不讓親情被利益綁架。
調解過程遠比想象中艱難。調解初期,各方意見尖銳對立,年事已高、聽力不佳的張婆婆一提起子女間的爭執,便情緒激動、淚流不止,調解不得不暫時中斷。
面對困難,承辦法官并未氣餒,轉而采用“背對背”調解方式,逐個溝通、耐心疏導:對楊強,既肯定他多年來照顧父母的付出,也釋明相關法律規定,引導他理性看待自身權益;對楊全,則勸導他換位思考,珍視手足之情;對其他子女,承辦法官強調贍養父母是法定義務,家庭和睦才是真正的幸福。
![]()
為找到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調解從上午持續到傍晚。承辦法官反復測算拆遷補償利益,努力平衡各方訴求,最終提出:老人名下拆遷補償的房屋所有權歸楊強所有,張婆婆對該房屋享有終身居住權;拆遷補償款由張婆婆保管,保障其晚年生活開支;六個子女輪流照料張婆婆的飲食起居,待其百年后再依法分割補償款;楊全仍享有其翻建房屋的全部拆遷權益。這一方案,既回應了楊強的合理訴求,也保障了老人的晚年生活,更為兄弟姐妹修復親情創造了條件。
然而,就在調解協議即將簽訂時,小兒子楊峰突然反悔。承辦法官連夜與街辦工作人員溝通,再次上門做楊峰的思想工作,結合法律規定和親情倫理,終于打消了他的顧慮。
最終,各方在調解協議上簽字,困擾這個家庭五年的糾紛,畫上了圓滿句號。
如今,走進張婆婆的家,再也聽不到爭執聲,取而代之的是兒女繞膝的歡聲笑語。子女們按照約定輪流照料老人,陪她聊天、散步,曾經疏遠的兄弟姐妹也重拾親情,逢年過節聚在一起,其樂融融。楊強徹底放下了五年來的信訪心結,主動撤回信訪申請和訴訟請求,安心經營自己的生活,目前也已順利辦妥房屋產權登記手續。
“這面錦旗,承載的不僅是一份感謝,更是人民群眾對法院工作的認可。”王發芬表示,“每一起家事糾紛背后,都是剪不斷的血脈親情。作為法官,我們不僅要依法裁判,更要用心用情化解矛盾,讓司法有力度,更有溫度。”
近年來,點軍法院始終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將實質性化解糾紛貫穿辦案全程,針對信訪積案、家事糾紛等重點領域,不斷創新調解機制,以足夠的耐心、細心和真心,努力促進社會和諧。
(來源:極目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