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舒女郎們最近很紅,前不久網傳亦舒又一小說《獨身女人》改編的國產劇《愛情沒有神話》即將開播,趁此機會,聊聊師太的前半生,為何她筆下的都市女郎經久不衰。
![]()
_抱歉,這才是亦舒女郎該有的樣子_抱歉,這才是亦舒女郎該有的樣子
亦舒小說在20世紀80-90年代曾是許多都市白領的精神讀物和人生指南,她筆下的女子,愛穿開司米毛衣、白襯衫、西裝褲,臉上妝容精致,早早就認識了香奈兒等高奢品牌,見過大世面,也跌落過低谷,卻始終堅持一個做人原則——姿態要好看。
跨越半個世紀,亦舒小說近年來屢屢被改編成國產劇,但劇中的角色和亦舒女郎的內核似乎相去甚遠,這些從上世紀的書里考古出來的“獨立女性指南”,究竟還剩下多少真諦?
01
《我的前半生》里,羅子君的逆襲被質疑靠的是閨蜜男友。
《流金歲月》中,朱鎖鎖的“獨立”總是伴隨著華服與美黑霸總。
《玫瑰的故事》里,黃亦玫的美貌與才華似乎總能輕易打開所有大門。
![]()
抱歉,這才是亦舒女郎該有的樣子__抱歉,這才是亦舒女郎該有的樣子
這些打著亦舒旗號的女郎們,在當下社媒平臺引發著諸多爭議。為什么我們期待著亦舒女郎,卻又對她們的當代形象感到些許失落?
亦舒女郎最常被提起的,是那份“姿態要好看”的體面。但體面在今天的改編國產劇中,常常被簡化為消費主義的精致外殼。
原著中,亦舒女郎的白襯衫卡其褲,是歷經世事后選擇的簡約。而熒幕上,卻成了名牌加身的膚淺消費主義。
《流金歲月》中倪妮飾演的朱鎖鎖,經常穿著展現好身材的貼身牛仔褲、短小上衣,一身行頭價值不菲,這樣的打扮放在千金小姐身上無可厚非。然而,朱鎖鎖穿著這些衣服時,其職業身份是房產銷售,這樣的打扮,出去見客戶談項目,難免輕浮了些,與其說是職場白領,不如說是時尚博主。
![]()
_抱歉,這才是亦舒女郎該有的樣子_抱歉,這才是亦舒女郎該有的樣子
這種外貌與身份錯位的打扮,在國產劇的亦舒女郎身上比比皆是。
《我的前半生》中馬伊琍飾演的羅子君,早期尚未離婚的貴婦打扮也曾引發吐槽,鮮綠色、大紅色等飽和度超高的單品通通披上身,稍微看多一點亦舒小說的讀者都會懂得,這絕不會是她筆下的女主會看上的穿搭。
![]()
_抱歉,這才是亦舒女郎該有的樣子_抱歉,這才是亦舒女郎該有的樣子
亦舒女郎們的Sense,要好看,也要懂分寸,她們喜歡飽和度低的顏色,最好能不經意透出貴氣,就是時下流行的“老錢風”。
國產劇中,最符合原著精神內核的還得是《我的前半生》袁泉飾演的唐晶,袁泉身上自帶知識分子氣質,穿上筆挺的西裝、羊絨羊毛大衣,耳朵上一顆亮晶晶的耳釘,始終有一份認清人情世故后的倔強感,這才是讀者心目中的亦舒女郎。
![]()
抱歉,這才是亦舒女郎該有的樣子_抱歉,這才是亦舒女郎該有的樣子_
亦舒有一個相對冷門的短篇《這雙手雖然小》,女主是一名懷有新聞理想的記者彭嘉揚,小說里有很多更加犀利的金句——
“這雙手雖小,但屬于我,不屬于你。”
![]()
抱歉,這才是亦舒女郎該有的樣子__抱歉,這才是亦舒女郎該有的樣子
“這是人類至大的弱點,神鬼怕惡人,柿子揀輕的捏,因此做人一定要堅守立場,永不退讓。”
“不論從事何種行業,都先得學會做一只狐貍。 ”
這些金句,在當下聽來更加擲地有聲。
如果袁泉再演亦舒女郎,《這雙手雖然小》的女主或許也適合她。
02
說到底,國產劇改編亦舒總是失敗或引發吐槽的原因是——只看到了亦舒的皮。
就如同朱鎖鎖身份錯位的打扮一樣,這些編劇主創們甚至不了解亦舒口中的“姿態要好看”是什么意思。
![]()
_抱歉,這才是亦舒女郎該有的樣子_抱歉,這才是亦舒女郎該有的樣子
因為只懂其表不懂其里,讓亦舒真正的精神獨立難以具象化,就用物質堆砌來替代。觀眾看到的,是一個個用高奢單品包裝的“獨立女性樣本”,卻難覓那份“失戀事小,失業事大”的清醒。
更諷刺的是,原著中亦舒女郎對物質的矛盾態度——既享受又警惕。在改編中往往只剩下享受。姿態好看的體面,從內在修養,變成虛浮的外在穿搭。
當然,20世紀的亦舒小說,也有其時代局限性。亦舒女郎的獨立性,在當代語境下,也顯出了落后的一面。
《我的前半生》電視劇中,羅子君從全職太太到職場女性的轉變,被觀眾調侃為“全靠霸總相助”,到后期更是離譜到搶閨蜜男友,亦舒女郎的形象全然崩塌。
![]()
_抱歉,這才是亦舒女郎該有的樣子_抱歉,這才是亦舒女郎該有的樣子
《流金歲月》劇里,蔣南孫一家變成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朱鎖鎖升職加薪全靠開掛。落魄千金欠了巨債依然能住大 house,去國外度假,悠然喝著小酒訴苦水。
![]()
抱歉,這才是亦舒女郎該有的樣子__抱歉,這才是亦舒女郎該有的樣子
這背后的殘酷現實是,個人奮斗的神話,在現實社會的結構性不平等面前顯得如此蒼白。
亦舒創作巔峰期的香港,社會流動性較高,個人能力確實能打開許多大門,上升通道明朗,普通人靠努力工作實現階級躍升完全沒問題。
但今天的世界,階層固化加劇,一個中年離異女性想要逆襲,一個學歷不高的年輕女生要撬開豪門,遠非“努力”二字所能概括。
改編劇集不愿(或許也不能)展現這種現實殘酷,于是安排了無數巧合與貴人。這種對現實的美化,其實是對亦舒精神的背離。
真正的亦舒女郎,是明知前路艱難也要孤身走暗巷,而不是總在關鍵時刻就祈禱有人伸出援手的僥幸。
03
亦舒女郎對待感情的態度,也是她們最動人的部分,既要愛,又不要失去自我。
但在影視改編中,這種微妙平衡常常被打破。
《玫瑰的故事》原著中,黃亦玫的幾段感情展現了一個女性在不同人生階段對愛的理解。
她從初戀的全情投入到懂得保留,從為愛癡狂到收放自如,這個成長過程才是重點。但電視劇更熱衷于渲染感情的戲劇性,讓每一次分手與重逢都充滿狗血。
![]()
抱歉,這才是亦舒女郎該有的樣子_抱歉,這才是亦舒女郎該有的樣子_
國產劇改編仿佛陷入了一個怪圈,既要標榜女性獨立,又離不開愛情敘事,而且這份愛情常常成為她們事業上平步青云的機會和踏板,這個我們在“偽大女主”的文章里有提過。
當然,靠男人靠老公并沒有錯。可是,所謂的“亦舒女郎”在職場上雷厲風行,在感情中卻依然需要被拯救,我們很難將這二者合并在一個人身上。畢竟你很難說服觀眾相信——鄧文迪是一個戀愛腦,穿Prada的女王也會為愛情落淚到天明。
![]()
抱歉,這才是亦舒女郎該有的樣子_抱歉,這才是亦舒女郎該有的樣子_
這種分裂的形象,也是很多人的困惑。“女性到底該如何平衡事業與感情”這個問題大家已經說倦了。獨立是否意味著不需要愛情?亦舒其實給過答案:“我想要很多很多的愛,如果沒有,那就要很多很多的錢。”
但國內的改編劇,卻試圖讓女主角兩者兼得,既要又要,還不能顯得貪心。
亦舒女郎對貧窮的恐懼,有時會演變為對底層的不屑。她們崇尚的“體面”,在某些時刻卻成了劃分階層的工具。
比如劇集《流金歲月》把小鎮青年塑造成貪婪小人,這種慕強心態,與當下強調平等、關注弱勢群體的價值觀有所出入。亦舒原著可能有這層意思但不多,改編劇卻把這份拜高踩低放大,讓普通人從中看到了一種富人的優越感以及對底層的惡意。
![]()
抱歉,這才是亦舒女郎該有的樣子_抱歉,這才是亦舒女郎該有的樣子_
我們不該把亦舒女郎當作完美的榜樣,而是將她們看作特定時代背景下女性的一種模樣。她們過去的努力與掙扎,妥協與堅持,都是真的,某些思想在當下有所滯后,也是真的。
亦舒女郎的清醒,需要重新詮釋,體面不是物質堆砌,自強不是慕強凌弱。亦舒女郎的價值,或許在于她們始終提醒我們:先謀生,再謀愛;先有自我,再有其他,這個順序,永遠不要顛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