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李慶
東坡海棠歸故里。
11月4日,四川眉山三蘇祠博物館東坡盤陀像前。眉山三蘇祠博物館館長陳仲文,從宜興市政協副主席洪雅手中,接過東坡海棠。
這批來自江蘇宜興的西府海棠新苗,跨越千山萬水,回到了蘇軾的家。
一年的約定 從宜興到眉山
2024年11月29日,由眉山聯合宜興開展的“海棠無恙,東坡依舊”主題文化活動,在宜興海棠園舉行。雙方約定,依托現代花木培植技術手段,分枝培育后移栽眉山三蘇祠。
今年春天,眉山市住建局和三蘇祠博物館的園林專家再赴宜興,與當地同仁一道,從宜興海棠園900多歲的西府海棠母株上,通過高枝壓條技術成功培育新株。
“這株東坡海棠在原址不斷發出新芽,代代成長,歷經900多年,十分難得。”三蘇祠工作人員介紹,經過宜興當地一年的精心培育,新苗培育成功,長勢喜人。
“今天,宜興的同志們不遠萬里,親自護送海棠新苗來到東坡老家栽植。從選枝到培育再到今天的眉山歸家,恰似一次文化傳承在當代的接力,成為了兩地攜手踐行文化自信的生動實踐。”眉山市副市長李建興說。
![]()
圖為東坡海棠歸故里。 李慶 攝
常以花自喻 東坡鐘愛海棠
“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蘇軾常以花自喻,尤其鐘愛海棠。
元豐三年(1080年),蘇東坡在黃州寓居定慧院期間,在附近突然看到一株海棠,觸景生情,寫下《寓居定惠院之東雜花滿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貴也》:“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獨。嫣然一笑竹籬間,桃李漫山總粗俗。”
在這首詩中,海棠花不僅僅是一種花,它還象征著詩人自己的情感和心境。名花海棠不被當地人所識,見于草木雜生之中肆意生長,正如此刻身處在黃州的蘇東坡,有一種深深地流落之感。
相傳蘇東坡在宜興游歷期間,與當地和橋閘口名士邵民瞻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元豐七年(1084年),邵民瞻新宅落成時,蘇東坡還前往祝賀,并手書“天遠堂”。元豐八年(1085年),蘇東坡再次來到天遠堂,還帶來了一株海棠,親手植于邵氏庭院。蘇東坡在后來的書信中,也十分惦念這株海棠,每每提及“海棠無恙乎?”,學生則答:“海棠無恙。”
海棠歸故里 他是人們心中的“海棠”
而東坡與宜興的緣分不止于此。嘉祐二年(1057年),高中進士的蘇軾在瓊林苑宴會上,與宜興的蔣之奇、單錫一見如故,并訂下了“雞黍之約”(約定來宜興卜鄰而居)。據史料顯示,在北宋熙寧、元豐年間,蘇東坡就曾多次來宜興游歷。宜興的山水之美,民風之淳樸,讓蘇東坡深深著迷。他在這里買田置業,甚至有意終老于此,寫下了“買田陽羨吾將老,從初只為溪山好”的詩句。
歲月流轉千年,蘇東坡手植的海棠歷經風雨,雖經磨難,卻依然傲然挺立。1952年,海棠主干被臺風刮斷,后繼生枝干,葉茂花盛。1982年,在邵氏后裔邵伯棠先生的奔走下,當時的宜興縣政府撥款在海棠樹四周建圍墻,辟為海棠園。如今,每到春天,海棠花開滿園,成為人們追憶蘇東坡與宜興情誼的場所。
“通過東坡海棠,似乎可以看見,900多年前的一個春日,手揣海棠的東坡,在閘口永定里那條彎彎曲曲的田埂路上走來。”宜興市副市長劉英說,東坡先生的“飲茶三絕”——提梁壺、陽羨茶、金沙泉,已經成為宜興產業發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今天,是一株海棠千年情誼的‘歸鄉’。”
當天上午,與會嘉賓將來自宜興的海棠新苗,移栽在了三蘇祠內。
![]()
圖為與會嘉賓移栽東坡海棠。 李慶 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