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楊麗蘋 圖片:汪紅瓊)10月29日清晨7點50分,當秋日的陽光剛剛灑滿校園,武漢學院2號學院樓里已傳出朗朗英語讀書聲。循聲望去,一群學生中間,站著一位精神矍鑠、笑容和藹的老教授。他時而側耳傾聽,時而輕聲示范,耐心糾正著學生的語音語調——他便是去年從華中科技大學退休后,毅然加盟武漢學院的“銀齡教師”胡志清教授。這動人的一幕,被恰巧路過的外國語學院院長陳金平看在眼里,他這才得知,胡志清早已將帶領學生清晨誦讀當成了自己的“分內事”。
![]()
△胡志清教授帶領學生早讀
據陳金平介紹,按照合同約定,胡志清教授的核心任務僅是完成教學工作。然而,這位活力滿滿的“銀齡”教授卻以“武漢學院一分子”的全然投入,主動承擔下畢業生論文指導、學生考研輔導、青年教師傳幫帶、學科建設研討等大量“超綱”工作,甚至學院團建活動、運動會賽場上,也總能見到他活躍的身影……本已功成身退,為何選擇重返講臺,并對待工作如此“拼”?在與胡志清教授的深入交談后,答案逐漸清晰:無他,唯對教學的癡迷與對學生的深愛。
![]()
愛教學,是守護三尺講臺的不變初心
對于胡志清而言,教學絕非一份養家糊口的職業,而是傾注畢生熱情的人生志業。從1988年于華中師范大學研究生畢業,到在華中科技大學耕耘三十六載直至退休,他的人生軌跡簡單而純粹:“我這一生做了自己喜歡并擅長做的事。”這份巨大的成就感和幸福感,讓他一直深耕于三尺講臺。
他的課堂,從不照本宣科。即便是《大學英語》課程,他也拒絕使用千篇一律的公共課件。他的課件都是精心“重塑”的成果,融入了大量從優質公眾號、博客、視頻中汲取的鮮活素材。他會興致勃勃地向學生推薦好用的學習平臺,會在講解單詞“comforter”時,不僅講清詞義,還找來視頻展示其與“quilt”、“blanket”的實物區別,讓語言學習變得可視、可感、有趣。
他的教學管理,嚴謹而充滿巧思。他重視考勤,但不止于平臺打卡,還會親手記錄,對學生情況了然于心;他布置作業,必定逐一批改、反饋,認為“有布置就要有檢查、有批改”;他會在開學3-5周后,主動匿名征集學生意見,并一條條認真回復,“能改進的調整,該堅持的說明原因”。曾有學生建議減少測試,他耐心解釋測試是檢驗學習成果的必要環節,但仍創新地推出“作業二選一”模式,給予學生選擇權。這種“嚴格”與“靈活”的結合,源于他對教學規律的深刻把握和對學生需求的真誠傾聽。
在他看來,教學相長是永恒的樂趣。為了貼近年輕學生,他保持強烈的求知欲,不斷通過網絡平臺學習新鮮的英文表達。這既能提升自我,也讓他的課堂總能引入年輕人感興趣的話題,如通過“化妝品”的不同英文說法,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做英語老師需要與時俱進,上課才能用新知識去拉近距離。”這種終身學習的態度,讓他始終保持著教學的活力與魅力。
“課堂是教育的主陣地,是學生成長最直接的土壤。”正如胡志清教授所說,一門課程一學期或許只有32個課時,看似微不足道,但聚沙成塔,四年八個學期下來,這便是學生知識體系與能力結構的奠基工程。他堅信,只要每一位老師都能守住“上好每一堂課”的本分,認真備課、用心講授、嚴格負責,那么這點點滴滴的積累,終將匯成學生進步的江海。當每個環節都扎實,每一次傳授都盡力,學生在這成體系的培養中,就不可能不獲得堅實的成長。
![]()
愛學生,是點亮個體成長的終身使命
胡志清的愛,不僅傾注于課堂,更流淌在對每個學生個體成長的關懷中。這份愛,具體入微,潤物無聲。
他的愛,體現在“有求必應”的責任感上。2024年春節前夕,外國語學院一位專任教師突然離職,名下8名學生的畢業論文無人指導。外國語學院主管教學的副院長文聲芳找到胡志清,他二話沒說就接下了論文指導工作。當時正值年關,他卻在假期里對學生留言:“春節期間有任何問題,隨時問我。”年后當許多人還沉浸在節日氛圍中,他已開始逐一與學生線上討論論文,確保進度。這份“雪中送炭”的擔當,源于他內心樸素的想法:“學院那么信任我,我要全身心投入。”因他帶得好,今年學院又將5名學生論文指導任務交給他,他依然欣然接受,從不計較是否在合同范圍內,是否有額外報酬。
他的愛,體現在“于細微處見真情”的洞察力上。他憑借細致的考勤和作業跟蹤,敏銳地察覺到一位學生狀態異常——從不遲到曠課的學生突然連續缺勤、在線任務不做、信息不回。他沒有簡單記為缺勤了事,而是主動詢問班長、聯系輔導員,得知學生因心理問題被接回家休養后,他立刻與相關負責人溝通,并給學生留言寬慰:“等你身體好了以后再來學習……”這份超越課堂的關懷,源于他對學生發自內心的關愛。
他的愛,更體現在“授人以漁”的成長指引上。他對武漢學院的學生有著深刻的觀察和思考。他認為,在“985”培養精英和職校培養技工的夾縫中,武院學生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培養“聽懂指令并圓滿完成任務”的務實作風。因此,他在日常教學中,特別強調規則的清晰和執行的到位,從按時提交作業到認真對待每次測試,培養學生嚴謹的習慣。同時,他絕不放棄對“頭部”學生的助推。面對考研學生,他會分享如何聯系目標院校學長學姐獲取資料的經驗;會指導初試第二名卻在復試中被刷下的學生調整心態、積極調劑;會鼓勵學生降低預期、找準定位。這些看似不經意的點撥,往往為學生點亮了一盞燈。他謙虛地說:“這不是多大的指導,就是憑經驗和經歷隨口一說。”但正是這些“隨口一說”,可能改變了學生的人生軌跡。
![]()
后記:
從華科到武院,變的是環境,不變的是初心。胡志清用他的行動詮釋著:教育的本質,歸根結底是“愛”——對知識傳授的熱愛,對生命成長的關愛。這份愛,讓他退休后的生活充實而滾燙,也讓武漢學院的校園里,多了一位可敬的“銀齡”師長,多了一抹溫暖而有力的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