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海視頻里,礁石下、沙灘上,海螺多到泛濫,一撿一麻袋!可為啥咱們的餐桌上,它遠不如小龍蝦、生蠔常見?是味道不行還是另有隱情?今天咱就一起來嘮嘮!
![]()
朋友們,你們在看趕海視頻的時候,有沒有過這樣的疑惑?視頻博主隨便翻翻石頭,就能撿到一大堆海螺,什么辣螺、香螺、椰子螺……五花八門,個個肥美,看著就讓人流口水。
可一回到現實,咱去海鮮市場轉轉,或者下頓館子,這海螺的存在感咋就這么低呢?價格也不算便宜,吃的人更是遠不如吃貝類的多。難不成這滿大海的“移動房子”,只是個中看不中吃的“花瓶”?下面咱就一起來扒一扒!
![]()
第一部分:海螺到底是啥?為啥會“泛濫”? 海螺,可不是單指一種生物,它是軟體動物門腹足綱一大類動物的統稱,說白了,就是那些背著螺旋形殼在海底爬行的家伙。咱們常說的辣螺、田螺、蝸牛其實都是它的“親戚”。 它之所以在一些海域顯得“泛濫”,主要是因為:
![]()
- 生存能力強:海螺適應力賊強,從潮間帶到深海,從巖石到泥沙,到處都能安家。
- 繁殖能力棒:很多海螺產卵量巨大,一枚卵囊就能孵化出成千上萬的小海螺,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 天敵減少:過度捕撈使得海螺的一些天然克星(如大型魚類、海星等)數量減少,給了它們“野蠻生長”的空間。
所以,你在視頻里看到的那種“一撿一麻袋”的景象,在特定海域和季節確實是真實的。
![]()
第二部分:渾身是寶的“海鮮”,古人曾視為美味 可別小看了這海螺,它可是個“寶藏男孩”!
- 食用價值:海螺肉質緊實,口感Q彈,味道鮮美,富含蛋白質和微量元素。在古典醫書里,還有關于它“滋陰明目”的記載。
- 經濟價值:海螺那漂亮的殼,自古就是工藝品和裝飾品的原料,甚至被當作貨幣使用過(想想“寶貝”這個詞的由來)。螺殼粉還能用作飼料添加劑。
在古代沿海地區,海螺也是人們補充蛋白質的重要來源之一。那為啥到了物質豐富的今天,它反而沒能像小龍蝦一樣“逆襲”成功呢?
第三部分:為何如今人們很少吃它?原因現實又扎心 原因其實不復雜,主要就以下幾點:
- 處理起來太麻煩!——(首要原因) 這是最勸退吃貨的一點!吃海螺,你得先把它從堅固的殼里弄出來吧?這可比嗑瓜子、撬生蠔費勁多了。而且,很多海螺內臟不能吃,需要精準地剔除“苦膽”和“腦”(含有微量毒素),處理不當,一整鍋湯都可能變苦甚至引起不適。有那功夫,一盤炒花蛤都下肚了!
- “肉殼比”太低,吃起來不過癮! 海螺看著大,但能吃的部分可能就那么一小坨。厚重的螺殼占了絕大部分重量,買一斤海螺,半斤都是殼。對于講究“大口吃肉”的現代吃貨來說,性價比似乎不高,吃起來缺乏滿足感。
- 口感偏硬,不易入味! 海螺肉纖維粗,烹飪火候要求高。時間短了不熟,時間稍長一點,肉質立刻變得像橡皮筋一樣,嚼不爛。而且厚厚的肌肉層很難吸收湯汁的味道,不如蛤蜊、牡蠣那么鮮嫩多汁。對廚藝是個不小的考驗。
- 存在安全風險! 不是所有海螺都能吃!有些海螺種類本身有毒(如著名的“雞心螺”),普通消費者難以百分百辨別。此外,海螺是濾食性動物,如果生長在水質不佳的海域,容易富集重金屬和毒素,食用有風險。
所以說,海螺“泛濫”人們卻不吃,真不是因為它不好吃,而是 “處理成本高、食用性價比低、烹飪門檻高”共同導致的結果。在美食選擇極其豐富的今天,大家自然更傾向于那些處理方便、味道穩定、吃起來痛快的海鮮。
當然啦,在沿海地區,仍有不少老饕鐘情于那一口獨特的螺肉鮮味,比如經典的白灼海螺、醬爆螺片,吃的就是那份原汁原味和手藝。
那么問題來了:各位朋友,如果有人給你處理得明明白白,只留一碗干凈的螺肉,你會愿意嘗試一下這大海的饋贈嗎?歡迎在評論區聊聊你的看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