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焦作日報

![]()
“包什么什么的,666啊那種話……你腦子里其他的優美的、好的語言,都被覆蓋了”,當學生滿口都是“包的包的”網絡熱梗,一位語文老師提出了她的觀點。
近日,江西一位青年小學教師的課堂視頻引發廣泛關注。
面對學生頻繁使用“包的”“666”等網絡熱梗的現象,這位老師提醒:“喜歡說這些話是偷懶的表現,一說就會停止思考”。她希望學生說的是“文明的話、優美的話、生動的話。”
當需要表達“這個事情能不能做好”時,她引導學生運用這些說法:“我很有信心”“我勢在必得”。

她耐心教學生用這些更豐富、更具美感的表達來替代簡單的“包的”“666”。她說:“當你們一直說這種(網絡)梗的話,就說不了有知識的話了,成語、諺語、歇后語等也不會用了……”
這位老師直截了當遏制孩子們“玩梗”,還耐心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漢語言之美,此舉引發不少網友點贊。
![]()
![]()
此外,視頻也引發了大家對“濫用網絡熱梗”的思考和探討。
![]()
![]()
視頻中,老師表示,希望孩子們“寫好中國字,說好中國話”,不少網友表示認同。
![]()
這位青年語文老師的“課堂一瞬”能夠引發全網共鳴,因為其實不只孩子們愛用網絡熱梗,成年人也熱衷使用各種梗和表情包, “張口忘詞”的現象并不少見。
據《光明日報》稱,網絡熱梗的確在很多時候精準地傳遞出了多重情緒,也豐富了日常交流的層次。但不可否認,當多元的情感表達被壓縮進有限的幾個流行詞中之后,人們在很多需要具體表述的場合,脫口而出的也只有這幾個詞了。
網絡熱梗好玩也好用,但進一步說,它框住了人們主動深入思考的能力和推敲文字的能力。網友為老師引導學生們用更精準優美的表達來代替網絡熱梗而點贊,也是在期待那些經過深思熟慮后參透著文字智慧的表達能夠重新歸位。
這不是說在日常表達中就要滿口“春風得意馬蹄疾”“天生我材必有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是期待孩子們甚至是大人們自己都愿意花更多的時間,來感悟這些閃閃發光的表達。
網絡梗是年輕人流行的表達,有當下的文化語境,在網絡梗之外,漢語言更有其遼闊又精妙的世界,也有其永不枯竭的魅力。語言不只是詞匯的表達,更是文化的傳承和思維的鍛造。
回想一下,你是否也有因為總是滿口“666”,而在需要“滔滔不絕”時想不起曾背得滾瓜爛熟的成語諺語、詩詞歌賦?沒關系,只要我們還愿意思考,張嘴前頓幾秒,或是重新翻開書,我們就會言語有味、精神明亮。
來源:中國日報雙語新聞綜合光明日報、央視新聞、21世紀英文報
部分內容和圖片轉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原創文章版權屬《焦作日報》(微信號:JZRBWX)官方微信所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
版權所有:焦作日報社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41120180013
![]()
![]()
![]()
總值班:程紅利 統 籌:王 鵬 梁易凝
責 編:拜利萍 審 核:趙曉曉
編 輯:劉冠宇 校 對:黃小霞
本報全媒體常年法律顧問:律師呂曉燕 律師朱建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