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數學學科要實現從“跟隨者”向原創前沿的轉變,既需制度層面的調整,也需學術心態與文化氛圍的改變。
在日前舉行的上海市科協學術年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數學會理事長席南華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談到了他對數學之美的理解,并就我國數學走向前沿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我國數學如何走向前沿?他坦言,我國數學學科已取得顯著進步,但總體仍處于“跟隨者”地位,且多在他人開創的領域深耕,而非創造大量原創性的“自家花園”。這背后有深層文化與制度因素,他建議,在評價體系、學術獨立性、對學術情感的投入等方面改進完善。
“數學之美既體現在外在的形態上,也深藏于抽象思維與邏輯證明的力量中。”席南華告訴第一財經,許多人感受不到數學的美,往往并非數學本身缺乏吸引力,而是學習過程中被功利導向所束縛。當學習者以完成作業、應付考試為目標時,很難體會數學抽象思維帶來的驚奇與愉悅。若能以更輕松的心態、遇到更好的老師或更合適的文本,數學的美便會顯現。
他以歐幾里得幾何對羅素童年影響為例,稱數學之美能像“初戀”般打動人心。
關于數學之美的體現,他分為形美與思維美兩類:分形與幾何圖形的視覺和諧,以及出人意料的幾何巧合、簡潔有力的證明所帶來的邏輯之美。例如,素數無窮、根號2是無理數等經典證明帶來的震撼,以及黎曼關于素數分布的工作如何引發出一整套深刻的數學體系,體現了數學對象內涵的豐富性與思維的深度。
![]()
圖片來源:上海科協
談及如何讓更多人感受數學之美,席南華強調教師的作用與心態的調整。他指出,恰當地引導與少一些功利性的壓力,能讓學生更容易被數學的結構之美與證明之美所吸引,從而有可能長期投身于數學事業。
席南華建議,要鼓勵學術獨立與單純的求知動機,減少對頂級期刊與外部指標的盲目崇拜,回歸以“做出偉大工作”為目標的評價取向。頂刊崇拜在某種程度上把評價權交給了他人,不利于原創性工作的開展;真正的原創常伴隨不被理解或難以通過既有評審機制的問題,學術界應有更寬容的生態與更強的自我判斷能力。
此外,他認為,科研應有長期主義與獨立精神,學術環境需要容許失敗與長期探索;學者個人也應保持單純與熱愛,把做學問本身作為快樂,而非把追逐榮譽作為主要導向。
他以歷史上許多未獲大獎但貢獻卓著的數學家為例,提醒青年學者關注工作的歷史價值而非短期榮譽。
“比如,菲爾茲獎,這是上世紀30年代以后才開始設立的一個獎項。以前那些沒有獲得該獎項的數學家做數學的目的是什么?我想他們肯定不是為了獲獎這個目標。因此獲得獎項固然很好,但最關鍵的是還是要看你的工作能不能在歷史上存留下來。”
在席南華看來,學術道路越單純能走得越好、越遠,沒有必要把這份快樂變成指標。如果自己的工作做好了,(所謂的成果、獎項)都是副產品,自然就來了。“如果一味以這些為導向,一個人的科研要達到很高的境界或取得很大的成就,在我看來是不現實的。”他解釋,過于在意結果導向的科研,決定了人的負重太多,會過多消耗精力、內在的心理資源,也不太可能走得很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