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士兵穿著夏季單衣在零下嚴寒中發抖,彈藥只夠支撐半小時戰斗,指揮部被圍的那一刻,我收到的卻是‘主動進攻’的命令。”
印度少將尼蘭詹·普拉沙德在《一個印度侵華將軍的自白》中寫下的這段文字,給后人揭開了1962年中印邊境沖突中印軍陣營內最離譜的一幕。明明前線印軍士兵早已瀕臨崩潰,后方的印度國防部高官卻還在炮制勝利神話。三哥真是贏麻了……
讓我們回到1962年10月的克節朗河谷,那是早已被冰雪覆蓋的死亡地帶。對于在此對壘的中印兩軍來說,寒冷和饑餓帶來的威脅甚至比子彈和炮彈還要大。
據尼蘭詹·普拉沙德在《一個印度侵華將軍的自白》中的記載,當時他所轄部隊的后勤狀況已到了崩潰邊緣。印軍第七旅防區的士兵,每人僅攜帶50發子彈,五十發子彈是什么概念呢?真要打起來,頂多能撐半小時,全防區迫擊炮彈也僅剩下725枚;口糧方面,粗面粉和大米只夠5天,豆類8天,蔬菜罐頭最多支撐15天……
對于尼蘭詹·普拉沙德麾下的士兵而言,保暖的冬衣、帳篷、睡袋更是奢侈品。據記載,印軍第二拉加普特聯隊僅分到60個睡袋,第九廓爾喀聯隊在下著大風大雪的克節朗河谷仍穿著夏季軍服,士兵們在零下嚴寒中靠兩條薄毯御寒,不少印軍士兵染上肺水腫、肺炎,有些在撤離途中就凍斃或病死。
![]()
比起后勤的無力,尼蘭詹·普拉沙德身為一個少將指揮官,感受更直觀的是印軍國防部高層的胡亂指揮!
普拉沙德在《一個印度侵華將軍的自白》中反復強調,第七旅被強令部署在克節朗河南岸的暴露陣地,這里沒有鐵絲網、沒有地雷,甚至連挖掘戰壕的工具都沒有,而對岸的中國軍隊占據塔格拉山脊制高點,可隨時俯瞰并火力覆蓋印軍第七旅陣地。
1962年10月10日,印軍僧崇哨所遇襲后,普拉沙德多次向軍部發電,表示“敵眾我寡、陣地難守,請求后撤至哈東山口”,但東部軍區司令森中將不僅拒絕,還在電報中威脅道:“不嚴格執行命令就撤職”。
而可笑的是,這位森中將甚至未到過前沿陣地,僅僅看著地圖就好似一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樣子,其實完全是胡亂下令,讓普拉沙德少將“派一個連占領章勒”,而實地距離中,章勒距扯冬有足足四天路程,整條路線完全處于解放軍的火力封鎖范圍。
派一個連冒險穿越火力封鎖線,孤軍深入去占領遙遠的章勒,這種無異于自殺的命令讓普拉沙德少將在回憶中直言“是把士兵當棋子扔向深淵!”
當前線的印軍士兵深陷寒冷饑餓的絕望之中,當一線的印軍將官深感上級領導的無能時,新德里卻是一片歡聲笑語,人人看了《印度時報》等官方報紙,個個興高采烈。這又是為什么呢?之所以有如此詭譎怪異的場景,全賴當時的印度國防部長克里希納·梅農。
![]()
據普拉沙德少將在自白中披露,當阿薩姆邦首席部長查利哈向新總統拉達克里希南匯報說:“前線部隊已無彈藥、無冬衣、無口糧”時,印度國防部長梅農卻當面反駁“部隊裝備充足,是陸軍主動決定進駐克節朗河谷”。請注意,這個梅農部長顛倒黑白,竟說是部隊主動進駐克節朗河谷,而不是“被迫”。可事實上,從阿薩姆平原到邊境幾乎沒有路,前沿哨所物資補給只能依靠空投,天氣惡劣時印軍士兵常忍饑受餓,醫療條件也差,完全無法及時救治傷員。
當一線的印軍部隊在雪地里發出撤退呼救時,梅農卻仍在向印度議會報告“印軍正按計劃向塔格拉山脊進攻,已擊退敵軍多次反撲”。
梅農提供的虛假報告還被寫入議會文件,完全掩蓋了進駐克節朗河谷的第七旅已經被圍、彈盡糧絕的真相。
當普拉沙德在10月17日向軍部提交“后勤斷絕、無法堅守”的統計報告時,梅農仍在德里向印度媒體吹噓“印軍攻勢順利,很快將收復所有失地”。
正是因為國防部長梅農向印度政府和印度人民撒謊說他們已經勝利,將還會取得更大的勝利,印度民眾才會興奮自豪,與前線印軍士兵的絕望形成刺眼對比。
只要侵略者還沒有退出中國土地,中國人民解放軍就絕不會因為侵略者陷入絕望而產生不該有的憐憫。
當印軍第七旅后勤不濟、彈藥不足時,解放軍發起了兇猛的大反攻!
![]()
10月20日,我人民解放軍在東線克節朗河谷方向反擊,首要目標是拿下被印軍第七旅控制的達旺,也就是普拉沙德少將所駐防的地區。
10月24日,我軍拿下達旺,印軍第7旅潰敗。11月16日,我人民解放軍對西山口外圍發起進攻,印軍第62旅抵抗不住,很快敗退。我軍部隊沿公路南下,直奔德讓宗。
11月17日,我人民解放軍拿下色拉,逼近德讓宗,印軍指揮考慮到真打起來必敗無疑,不得不下令撤退。
一天后,西山口附近,解放軍部隊包圍了印軍第4拉吉普特營的126人,經過一番白刃戰,第4拉吉普特營的百余印軍全部被殲。
11月19日下午3時,我軍收復邦迪拉,并一鼓作氣拿下查庫,印度第4師被完全擊潰……
1962年11月末,我國宣布停火后,普拉沙德才從被俘士兵與戰后調查中拼湊出一個完整真相。
原來,國防部長梅農所謂的“主動進攻”,不過是印度高層為推卸責任編造的騙局。陸軍參謀長塔帕爾上將事后向尼蘭詹·普拉沙德承認:“進攻塔格拉是政治決定,梅農和前線指揮考爾都知道部隊無法勝任,但沒人敢對總理尼赫魯說‘不’”。
其實,印軍本可避免敗的如此之慘,如此之快。第四軍軍長考爾中將曾親自來到前線視察,親眼目睹士兵凍餓交加的慘狀,結果卻在向德里方面匯報時弱化危機,甚至在10月6日的密電中仍提“可嘗試進攻”,考爾中將的這種“妥協”讓普拉沙德在回憶錄中痛斥“是對前線士兵的背叛”!
普拉沙德在自白中坦言分析,梅農的謊言應該不僅僅是他刻意邀功,而是印度高層長期以來“政治凌駕軍事”的必然結果。
![]()
早在1962年9月,印度情報局就向總理尼赫魯報告“中國不會訴諸武力”,梅農與考爾中將也都對此深信不疑,甚至無視前線傳回的“中國在塔格拉集結一個師兵力”的情報。因而,印度領導人尼赫魯對情形的判斷愈發樂觀,其在10月12日甚至公開宣稱“已命令陸軍把中國人趕出去”,可此時第七旅的彈藥明明只夠支撐一次小規模戰斗。那些凍斃在克節朗河谷的印軍士兵、那些在絕望中戰斗的軍官,聽見尼赫魯的豪言壯語,真不知道會作何感想。
在《一個印度侵華將軍的自白》一書中,普拉沙德明確指出這場戰敗,到底誰該負責!?
森中將不懂山地作戰,卻憑個人恩怨撤換反對部署的軍長烏姆拉奧·辛格,有罪!
第四軍軍長考爾明知前線困境卻不敢堅持自己作為一個軍人的戰略判斷,有罪!
梅農作為國防部長,無視軍事規律,用政治口號替代實戰部署,把政治凌駕于軍事之上,編造謊言,有罪!
而印度領導人尼赫魯輕信虛假情報,對北方強大的中國開戰,下達超出部隊能力的進攻命令,更是有罪!
印度軍隊系統內這種自上而下的指揮潰敗,讓印軍第四師,這支有著“紅鷹師”之稱的王牌,在短短一個月內損失慘重。僅拉加普特聯隊就有9名軍官、268名士兵陣亡,第九旁遮普聯隊、第九廓爾喀聯隊等單位傷亡過半,達旺、色拉等戰略要地相繼失守。
普拉沙德在自白中無奈地寫道:“印度的恥辱,在于我們用謊言掩蓋失敗,卻讓前線士兵承擔所有罪責。”中印戰爭結束后,印度政府不僅未追究梅農、森等人的責任,反而將普拉沙德等一線指揮官撤職,封禁了揭露真相的回憶錄。
六十余年過去,喜馬拉雅山的風雪早已吹散硝煙。直到多年后,普拉沙德少將的獨白才得以出版,用文檔中保存的電報、日志、戰況報告,還原了印度當年“前線求救,后方逼攻”的離譜現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