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物的中國芯片產業深度觀察
諾基亞重新回到大眾視線,拿到炙手可熱的英偉達10億美元投資,可不是因為黃仁勛懷舊。黃仁勛野心勃勃,希望為美國拿下“6G戰場”。
10月29日,華盛頓,英偉達CEO黃仁勛在萬眾矚目的GTC大會宣布,以10億美元入股諾基亞。當天,諾基亞股價暴漲22%,英偉達市值順勢沖頂5.05萬億美元、成為全球第一家“五萬億”公司。
![]()
英偉達入股諾基亞
過去兩個月,英偉達投資了好幾十家公司,給AI企業領頭羊、發明聊天機器人ChatGPT的Open AI的投資額高達1000億美元;相比之下,投向諾基亞的10億美元就有點“灑灑水”。
10億美元金額“雖小”,意義卻相當遠大。再怎么投資Open AI,英偉達賣的也還是GPU,但投資諾基亞,意味著英偉達要掌握“通信”主導權——通信不是硬件,而是硬件與人類世界的交互和連接,再往大了說,這是人工智能時代“萬物互聯”的權力。
5G時代由中國華為主導,6G時代,黃仁勛想把主導權“拿回美國”。
一雪前“恥”
英偉達每年都會召開GTC大會,全稱GPU Technology Conference,也就是GPU技術大會,近幾年更成了“AI風向標”。
今年的GTC大會卻很異樣。
10月29日,GTC大會破天荒沒在英偉達的誕生地加利福尼亞州圣何塞舉行,而是搬到了首都華盛頓。離白宮這么近,黃仁勛的發言也顯得非常忠誠:沒有特別強調GPU技術不說,反而大肆宣傳“家國情懷”,如何“令美國再次偉大”。
前兩個月的大手筆投資,包括投資50億美元給“全村的希望”英特爾,都是英偉達推動產業融合、維持美國科技領先地位的最好證據。而此次投資諾基亞,更是“搶跑”6G、奪回美國通信霸主地位的愛國之舉。
![]()
2025年9月,英偉達50億美元入股英特爾
在通信領域,美國稱霸多年。從鐵路網、海底電纜、無線電傳輸一直到互聯網、金融系統,國際通信的協議、標準一直由美國牢牢把持,一手塑造了“信息資本主義”的天羅地網……
直到中國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技術領先的5G網絡,掌握近41%的5G標準專利,華為以32%的份額位居全球5G設備市場第一。
因此,“雪恥”就顯得很重要,而單靠英偉達自己又辦不到。
諾基亞手機11年前就成了“時代的眼淚”,被蘋果及其模仿者打得丟盔卸甲。2014年,諾基亞將手機業務賣給微軟,微軟折騰了幾年Windows Phone也敗下陣來,而諾基亞已經將業務重心轉向網絡基礎設施(如光網絡、IP路由)、移動網絡(5G設備)、云與網絡服務、專利授權和技術研發。
不要以為諾基亞過得不好。
2025年上半年,諾基亞營收約93億歐元,凈利潤同比大漲31.58%;靠著從2G到5G的龐大專利組合,每年獲得近5億歐元的專利授權收入——躺著什么也不干,一年也能拿5億歐元。
![]()
諾基亞2024年財報顯示,全年凈利潤12.84億歐元
諾基亞的法務部就相當于營收部門,靠起訴大公司“侵權”賺錢。諾基亞早年起訴蘋果,拿到每年坐收1億歐元的專利費;起訴三星,每年進賬2億歐元;今年還起訴中國汽車公司吉利,索要每車49元的專利費,坊間都把諾基亞叫做“專利流氓”。
論5G專利,諾基亞也有不少。截至2025年,諾基亞手握3000多項5G核心專利,占全球總量的12%,僅次于華為和三星,覆蓋從基站芯片到通信協議的全鏈條技術。
論設備,諾基亞在全球電信設備市場份額為13%,僅次于華為,排名第二。其中,諾基亞在除中國市場之外的市場份額為17%,排名第二;在除北美市場之外的其他市場,諾基亞市場份額為12%,排名第三。
AI時代的數據中心特別需要光網絡設備,諾基亞2024年以23億美元收購了加州公司英飛朗(Infinera),從而在北美市場站穩了腳跟。
對于又“紅”又專的英偉達來說,聯手“世界排名第二”、150余年歷史的芬蘭公司諾基亞,是(替美國)實現下一個十年AI霸主的最佳選擇之一。
技術互補
英偉達與諾基亞的技術合作,黃仁勛是這么說的:“雙方將基于英偉達平臺研發商用級AI-RAN(Radio Access Network,無線接入網)技術,為邊緣側AI設備和應用提供底層支持。”
用通俗的話說,就是黃仁勛想打造AI時代的“物聯網”。其實“物聯網”的概念與應用,中國已經實踐了很多年了,光是“物聯網大會”就舉辦過七八屆,只不過那時AI的能力還沒有現在這么強。
黃仁勛自己也使用了一個很好的例子,亞馬遜云服務(AWS)。他指出,亞馬遜云在互聯網上構建了云計算系統,而英偉達想在無線通信網絡上做同樣的事情。
亞馬遜云是怎么做的呢?首先,它在全球38個地理區域里建了120個數據中心,確保高可用性和低延遲性;其次,服務種類多,計算、存儲、數據庫、數據分析、機器學習等云計算場景全都包括在內;最后,用戶按需付費,豐儉由人。
![]()
亞馬遜云服務的愿景:構建全球最實用的AI智能體最佳平臺
同理,英偉達想把自身的AI芯片,放進諾基亞的通信設備里,從而讓某一區域內的無人機、自動駕駛汽車、人形機器人、智能眼鏡等AI硬件統統帶上“大腦”,實現無線通信的“端側”云計算。
RAN聽起來比較抽象,其實就像是人體內的“毛細血管”,負責收集附近智能設備的數據。RAN的往上一層,是連接主動脈和毛細血管的中小血管,負責將來自多個基站的數據匯總、處理、分流。再往上就是骨干網,類似于“主動脈”。
傳統RAN是靜態的,而AI-RAN相當于“裝上了大腦”,可以根據當前地區的網絡狀態進行動態調整。
也就是說,每家每戶的AI硬件,“大腦”不在自己身上,而在幾公里外的諾基亞設備里。
對于行業而言,AI-RAN的頻譜效率更高,耗電量更低;對于消費者而言,AI-RAN還能調配基站配置,提高網絡速度和穩定性,更重要的是,它還能為用戶提供算力服務——所有端側的硬件都可以增加更加本地化、更加及時的“功能”。
![]()
英偉達部署AI-RAN
此外,英偉達與諾基亞合作,也是想補齊自己光通信的短板。
據說,之前英偉達用256塊Hopper GPU互聯失敗,其原因就是光通信技術出了問題。
通過投資諾基亞,英偉達不再滿足于做GPU的提供者,而是開始向“下一代智能網絡+邊緣計算+AI基礎設施”的平臺供應商身份進發。
6G爭奪戰
如果把6G網絡看成是一個“智能城市”,那么這座城市應該具有瞬間送達的物流,零事故的自動駕駛汽車,按需供給的能源,虛實結合的公共生活等等,而AI-RAN就是這座城市的智能中樞,一方面,公共資源依AI高效調度,一方面,每個市民都可以隨時調用AI能力。
在不久的將來,人們使用AI服務,可能像打開自來水龍頭那么簡單方便。
爭奪6G的實質是爭奪其“智能中樞”,也就是AI-RAN這個架構。
在這方面,中國企業算得上百花齊放。
華為在2022年就提出了Intelligent RAN架構,初步構建“單域自智、跨域協同”的智能網絡框架。2024年,華為還推出基于“感知—分析—決策—執行”閉環的HANA架構。這些架構和AI-RAN只是名字不一樣,做的東西是一樣的。
今年9月,華為完成5G-A關鍵技術RAN AI的相關技術驗證,圍繞AI在無線網絡中的應用,實現網絡性能與用戶體驗的提升。
![]()
2025 年《5G RAN 競爭力評估報告》華為居榜首
中興有AIR RAN(AI Reshaped RAN)側重先為每一個網絡節點(基站)裝上“邊緣大腦”。它優先確保單站層面的智能化水平和實時決策能力,通過夯實底層算力基礎來實現網絡性能的顯著提升。
中國移動與亞信科技曾聯合發布AI原生RAN基站方案,強調“一體設施+智能編排”。其最大的特點是引入了基站算力動態共享和內生邊緣大模型服務,還將“共同推動AI原生RAN基站在能源、礦山、教育、衛星互聯網等行業的規模化落地應用”。
此次GTC大會的開頭,黃仁勛之所以強調“當下美國的通信技術建立在不安全的基礎之上”,潛臺詞就是5G時代中國企業主導權更強,制定了大量的行業標準,導致美國企業“不安全”。他近年頻繁夸贊華為,也是看到了華為通信技術上的持續優勢,這些優勢將延續到6G時代。
因此,6G的賽道上,英偉達出手綁定諾基亞,取長補短,明面上,是“幫美國”搶回技術主導權,暗地(也不算暗)里是要做AI時代的巨無霸。
連搞了人形機器人、市值才1萬億美元的特斯拉都敢說自己市值“將達到20萬億美元”,市值5萬億美元的英偉達總不見得更保守。
作者 |榮智慧
編輯 |向現
值班主編 | 吳擎
排版 | 阿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