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少年維特
這兩天市場沒什么大行情,大餅還是在110k上下磨人,不過穩定幣圈子里倒是熱鬧起來——據彭博消息,Coinbase正就以約20億美元收購BVNK進行后期談判。
要知道,BVNK去年估值才7.5億美元,一年時間翻了約2.7倍;另外一頭,同樣做穩定幣清算業務的公司OwlTing Group,上個月也在納斯達克掛牌上市。
![]()
今天主要說下OWLS,公司主要經營品牌是OwlTing Group(奧丁丁),成立在2010年比較早,創始人王俊凱(Darren Wang),最初業務是做區塊鏈溯源與旅游電商。疫情之后,公司徹底轉型金融科技,開發出OwlPay(穩定幣結算引擎)和OwlPayHarbor(法幣/穩定幣出入口)。
這個掛牌沒有選擇公開募股IPO,而是直接上市,也就是說不發新股、不募資,只讓既有股東股份流通。
從我一枚散戶角度看,似乎給人一種開盤全是賣盤的感覺,結果掛牌參考價10美元,開盤一度漲到68美元,當日收盤55.55美元,對應市值約49億美元,當時看體量是不小的,現在回落到10億美元區間了。
從絕對規模上看,OWLS這個規模遠不如Coinbase或Circle,但從行業意義上講,這個算是全球首家以“穩定幣結算”為主業的上市公司,公司于10月24日公告說,已在美國40個州獲得Money Transmitter License(MTL),并在日本、歐盟、東南亞備案。
如果單純用區塊鏈公司去定義有點狹隘了,公司方向很明確花了幾百萬美金,拿了這么多牌照,嚴格意義上,應該算是一家具備法幣出入口合規能力的跨境清算網絡運營商。
公司2024財年收入757萬美元(同比+18%),凈虧損1027萬美元。現在報表數據這些感覺還沒法看,不過有個信息點需要重點關注:
根據公開資料,OwlTing與Visa達成協議,借助Visa Direct的全球網絡,OwlTing的OwlPay將嵌入Visa超過85億支付端點,支持多達160種幣別、覆蓋全球190多個地區。
這透露出兩個信號:一個是,Visa把「鏈上美元+跨境即時結算」這件事,列入自己的全球路線圖。第二個就是,OLWS獲得了卡組織級別入口,這可是傳統支付圈最難進的地方,而且業務上也有了“從區塊鏈起家”轉型為“合法合規的跨境清算網絡”實錘證明。
這件事要是放在五年前,可能沒人信;但現在看來,穩定幣世界的“清算層大戰”,已經從幣圈跑進金融圈了。
無論是Coinbase收購BVNK,還是OWLS掛牌上市與Visa達成戰略合作,這背后代表的是一個更大的命題:誰能在穩定幣時代占住清算層節點。
從“卡組體系”到“鏈上結算”
OWLS這種公司放到市場上,我理解是按照支付系統的“重構”邏輯去看。
傳統支付體系的主角是Visa、Mastercard、SWIFT,全球交易總額超20萬億美元,通道費賺得不亦樂乎;
但是從跨境支付兩端用戶來講,資金和時間是實打實的硬成本,三座大山繞不開:費率高、速度慢、環節多。
比如企業做一筆跨境回款,平均要忍受3%–8%的綜合成本(匯損、卡通道、收單手續費、合規占用等),資金在多方賬戶輾轉,清算往往T+2到T+3,對賬與合規抽查也很“人肉”。這就是為什么平臺型賣家、外包團隊、海外分銷商一直在找替代方案。
![]()
今年爆炒的穩定幣概念,實際上就是要把這個體系進行“程序化”改寫,實現“美元的鏈上表達形式”,要把美元清算搬上互聯網,直接能把這三座大山全部解決掉。
根據CoinDeskResearch數據,截至2025年穩定幣總市值約2610億美元,穩定幣支付量已增長至194億美元,USDC、USDT占據90%市場份額,其中USDC在企業支付中增長最快。
![]()
麥肯錫在2025年報告《TheStableDoorOpens》中指出:“到2030年,穩定幣與代幣化現金將成為全球支付網絡的核心通道之一。”傳統Visa/Mastercard的商業邏輯——“清算、對賬、信任”,正被鏈上可驗證系統重寫。
一個正在形成的“萬億美元軌道”
從去年開始,穩定幣這個曾經“幣圈的小工具”就已經正式進入了“金融基礎設施”的賽道。
全球主要法域都在“給穩定幣立戶口”,今年年中美國通過了《GENIUS法案》(2024),為穩定幣發行人確立了法律框架;香港也落地《穩定幣發行人監管條例》,首批牌照申請正在推進;歐盟的《加密資產市場規則》(MiCA)在2024年正式生效,明確了穩定幣的審計、儲備、發行與清算標準。監管態度從模糊變為許可,穩定幣在全球清算體系里的合法身份越來越清晰。
同時,主流金融機構已經在接受“鏈上美元”作為清算資產的現實。比如Visa啟動穩定幣跨境支付試點——允許企業使用USDC直接撥付款項。截至目前,Visa已完成超過2億美元的穩定幣結算。
根據CoinDeskResearch的數據,截至2025年7月,穩定幣支付規模相較2022年已暴增800多倍,全年預計可達280億美元。這個增長速度,在金融史上幾乎只有互聯網普及初期可比。
而放大到目前OwlTing所在的跨境支付這個大盤子,市場空間更驚人。
![]()
艾瑞咨詢報告顯示,2024年全球跨境第三方收款市場規模約6000億美元,預計到2029年將突破1萬億美元。其中,中國跨境電商出口依然是主力——無論是獨立站、亞馬遜賣家還是供應鏈代工廠,都在找更快、更便宜的收款方式:
Visa和Checkout.com已經在企業支付端測試USDC; Fireblocks的托管與結算網絡累計交易額超過10萬億美元、服務超3000家機構; Solana主鏈的實際轉賬能力穩定在?數千TPS?,理論峰值可達?6.5萬TPS?; 在拉美、非洲、東南亞,企業用USDC發工資、結賬、匯款已經不是新聞; Deloitte在2025年的報告里甚至直接寫道:“2025為支付型穩定幣關鍵之年”。
OwlTing選擇在這個節點切入并登陸資本市場,算是踩在行業的風口上。穩定幣打開跨境結算賽道,讓企業用更低成本完成國際結算,既賺了效率紅利,又搭上了政策紅利。
不過目前全球市場看,監管依然復雜、政策差異巨大,像OwlTing這樣的公司必須持續擴展MTL、MSB、EMI等多法域牌照,才能在未來真正“全球通”。
OwlTing所處產業鏈區位與模式
![]()
這是今年CBInsights出的一個穩定幣市場地圖,各個鏈條的核心玩家,從產業分工和上下鏈路來看的話,大致可以劃分成以下幾類:
![]()
OwlTing屬于偏中下游那層,距離法幣會更近,屬于連接“鏈上的錢”(USDC/USDT)與“銀行系統的錢”(USD/TWD/EUR)。
![]()
現在公司OwlTing的核心產品OwlPay主要是為企業提供結算、出入金與合規一站式方案:
![]()
按照官方給的口徑,速度方面能做到T+0到賬,目標費率 0.5%,全程KYC/AML審查,并支持USDC、USDT、USD、EUR、JPY等多幣種,另外企業可在賬面審計層追蹤每一筆清算。
商業模式上,主要是靠企業每天跑出來的資金流量在賺錢。無論是給企業做跨境結算,幫平臺做代付,還是幫穩定幣和法幣之間搭橋,每一筆錢只要從鏈上流向銀行賬戶,OwlTing都能抽到一點“通行費”,而且是合規合法的。
![]()
從披露的財報看,目前OwlPay的B2B結算服務是收入主力,占到整體營收的約60%,客戶主要是跨境電商和供應鏈企業,這部分Take Rate介于1%–3%;其次是平臺類Payout服務(約占25%),比如為跨境公司提供發薪結算,這部分增長速度目前看比較快;剩下的15%左右來自法幣與穩定幣的兌換通道(On/Off Ramp)以及對外輸出的合規API和風控服務。
這些業務聽起來不起眼,但毛利率其實不低,因為這些都是系統層收入,不需要砸錢做廣告,也不靠補貼換流量。
BVNK、OWLS、Bridge,穩定幣清算三條路徑
穩定幣清算這條賽道,其實現在已經形成了三種路線代表:
![]()
英國的BVNK屬于傳統金融派,拿著FCAEMI牌照,開法幣賬戶、發電子貨幣,走的是“穩定幣銀行”的老派路線,模式相對比較重。客戶大多是歐洲B端企業,比如Deel、Worldpay、Railsr(Railsbank)這些做發薪、收付的老面孔。去年底公開的估值才7.5億美元,今年被Coinbase出手20億美金收購,等于是一年估值翻了三倍。
Bridge路線又不太一樣,屬于一個“接口平臺”。通過一套標準API,把穩定幣支付、兌換、結算全整合進Stripe體系里,等于是穩定幣世界的Stripe Bridge。企業和開發者不需要懂區塊鏈,只要接上接口,就能完成支付調用,讓傳統金融機構能無縫進入鏈上美元體系。
再看OWLS,走的是輕資產清算網絡路線,用MTL+MSB合規網絡去織一張鏈上+法幣的跨境清算網,屬于做“搬錢”的生意。
現階段OWLS屬于比較符合擁有網絡效應的那種業務,清算層直接打通Visa Direct,通過Visa的全球85億支付端點跑穩定幣結算,覆蓋190多個地區、160種幣別,這在支付行業不僅僅是頂級背書的問題,也是實打實的打開天花板的問題。
再一個是再走牌照合規這條路,區塊鏈去中心化,金融監管是不可能去中心化的,現在OWLS在美國拿了40多個牌照,這個路線門檻還是挺高的,要知道美國是反洗錢和金融監管最嚴格的地區。
“鏈上清算層的Visa/SWIFT”這種公司,大概率很快就會出現。
估值邏輯:清算層的長期期權
二級市場看,如果把跨境支付和穩定幣的幾家公司放在一條時間線上,Wise、Payoneer、Circle和OwlTing其實代表著不同的進化階段。前兩家是傳統的效率革命,把跨境轉賬這件事做得更快、更便宜;Circle是貨幣層的創新,用穩定幣重寫“美元的形態”;而OwlTing想干的,是更底層的“清算革命”,讓穩定幣真的能進入企業財務系統,跑進發薪、結算和供應鏈資金流里。
![]()
Wise和Payoneer的年收入都是十億級,Circle也有數億美元,而OwlTing還停留在百萬美元級別,即便現在市值回落到10億美元區間,對應目前市值來看P/S依然接近100倍。
現階段OwlTing這類公司本質上不是“利潤公司”,而是“路徑公司”,靠未來預期在定價,也就是說在穩定幣支付從灰度走向主流的那一刻,它能不能占據“清算節點”的位置,重寫“錢流”的路徑。
OwlTing目前更像2000年的PayPal或2015年的Wise,BVNK在歐洲證明了“穩定幣+法幣賬戶”的可行性,OwlTing則在亞洲與美國搭建“鏈上+合規出入口”的骨架,誰能先跑出行業模板,誰就可能成為“穩定幣世界的Visa”。
科技革命從來不是線性的,現在底層結構已經清晰,但市場信任還沒完全形成。
二十年前,PayPal連接了“互聯網與美元系統”;今天,OwlTing想連接“區塊鏈與全球支付系統”。
從投資視角看,感覺這公司不太適合當一只短線情緒股,算是一張鏈上清算層的長期期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