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買車,特斯拉APP明碼標價,沒有手續費、沒有強制裝潢;而傳統4S店,談價像猜謎,全款要加價,貸款藏套路。”這是無數消費者的購車痛點。特斯拉的直營模式,以“價格統一、流程透明、廠家直連”顛覆了行業,但奇怪的是,即便消費者叫好,多數車企卻始終不敢照搬,甚至不少新勢力也悄悄回歸經銷商模式。
這背后絕非“保守”那么簡單。特斯拉的透明銷售,看似是“去掉中間商”的簡單操作,實則牽動了汽車行業二十多年形成的利益格局、成本結構和運營邏輯。今天就拆解這四大核心枷鎖,看懂為什么多數車企寧愿被消費者吐槽“套路多”,也不敢徹底擁抱特斯拉式直營。
一、渠道枷鎖:26年4S店體系,動不得的利益共同體
![]()
1999年廣汽本田將4S店模式引入中國后,這套“銷售+配件+服務+反饋”的四位一體模式,迅速成為行業標配。如今,全國3萬多家4S店構成了傳統車企的銷售命脈,更形成了“廠家壓庫、經銷商賣車、售后賺錢”的利益閉環。
對傳統車企來說,4S店不是“中間商”,而是風險共擔的合作伙伴。廠家通過“批發壓庫”模式,將車輛批量賣給經銷商,快速回籠資金,而經銷商則承擔庫存成本、建店投入和市場風險。以一家主流合資品牌4S店為例,建店成本高達500-1000萬元,經銷商需提前墊付車款,還要完成廠家設定的年度銷量目標,否則會失去授權資格。
這種深度綁定讓車企陷入“投鼠忌器”的困境:如果全面轉向直營,意味著全國數萬經銷商將面臨失業,數千億級的渠道資產將大幅縮水。更關鍵的是,經銷商掌握著區域客戶資源、售后網絡和本地人脈,尤其是在三四線城市和縣城,4S店的覆蓋密度遠超特斯拉體驗店 。比如豐田、大眾的4S店已滲透到鄉鎮,而特斯拉的體驗店至今仍集中在一二線城市,傳統車企不可能為了“透明”放棄下沉市場。
更現實的是,2025年數據顯示,近4000家4S店已因渠道變革退網,行業庫存預警指數持續高于榮枯線,經銷商大面積虧損。此時車企若強行推直營,無異于雪上加霜,甚至可能引發渠道崩盤。
二、成本枷鎖:直營是“燒錢游戲”,多數車企玩不起
特斯拉的透明背后,是天文數字的前期投入。一家300平米的特斯拉體驗店,裝修成本約200萬元,年租金35-40萬元,再加上10名員工的月薪支出,單店月運營成本高達40-50萬元 。而要實現全國覆蓋,需投入數百億資金建體驗店、交付中心和售后網點,這對利潤微薄的傳統車企來說,堪稱“不可承受之重”。
傳統車企的盈利結構根本支撐不了直營模式。多數燃油車企的單車凈利潤僅3%-5%,而特斯拉能靠軟件服務、FSD訂閱等補充收入,2025年軟件收入占比已達10%。傳統車企則高度依賴售后利潤——一輛車的售后維修利潤,是賣車利潤的3倍以上,零整比高達700%-800%的豪華品牌更是如此。
直營模式下,廠家要直接承擔庫存壓力、場地成本和人員開支,還要放棄經銷商帶來的“即時現金流”。某自主車企曾試點直營,結果僅6個月就因資金占用超30億元被迫叫停——傳統車企的“高杠桿、快周轉”模式,與直營的“重資產、慢回收”天生矛盾。反觀特斯拉,靠資本市場融資和高溢價,才扛過了直營初期的虧損。
三、盈利枷鎖:透明=放棄“灰色收入”,車企不愿干
![]()
特斯拉的透明,本質是放棄了行業長期依賴的“隱性利潤”,而這正是多數車企和經銷商的核心收入來源。傳統4S店的裸車銷售往往不賺錢,甚至虧本,利潤全來自金融服務費、強制保險、裝潢套餐、上牌費等灰色收入。
數據顯示,一輛20萬的車,4S店能從保險返點中賺1200-3600元,從3000元的裝潢套餐中賺2200元以上,再加上2000-5000元的金融服務費,這些隱性收入占比可達車價的5%-8%。如果像特斯拉那樣明碼標價、禁止捆綁,經銷商將無利可圖,車企也會失去這部分“額外收益”。
更關鍵的是,售后利潤的綁定。傳統車企通過4S店壟斷售后維修和配件供應,零件價格遠高于成本,這部分穩定收益是車企的“護城河”。而直營模式下,消費者能直接對接廠家,倒逼售后價格透明,打破壟斷利潤。對習慣了“賣車不賺錢、修車賺大錢”的車企來說,這種“自斷財路”的事,自然不愿為之。
四、慣性枷鎖:行業規則與用戶習慣,轉型太難
汽車行業的銷售規則和用戶習慣,經過二十多年沉淀已形成路徑依賴,絕非輕易能打破。《汽車銷售管理辦法》雖允許直營,但仍保留了“品牌授權”“區域保護”等條款,經銷商在特定區域內擁有壟斷權,跨區域銷售會面臨處罰。
對消費者而言,也存在習慣壁壘。雖然年輕人喜歡特斯拉的線上訂車,但多數中老年消費者仍習慣“到店看車、當面議價”,認為“能砍價才劃算”。三四線城市的用戶更依賴4S店的即時現車和本地化售后——特斯拉的“線上下單、等待交付”模式,在下沉市場并不受歡迎 。
此外,傳統車企的組織架構也不適應直營。車企的銷售部門長期對接經銷商,缺乏直接服務消費者的團隊和系統;而特斯拉從誕生起就搭建了中央訂單系統、線上客服體系,能實現全國統一管理。傳統車企要轉型,需重構銷售、售后、客服全鏈條,這相當于“二次創業”,難度極大。
特斯拉的成功:不可復制的“天時地利人和”
其實特斯拉的直營模式,并非“放之四海而皆準”,它的成功離不開三個獨特條件:一是作為新勢力,沒有歷史渠道包袱,從零開始搭建直營體系;二是聚焦一二線城市和年輕用戶,精準匹配直營的目標群體;三是靠高品牌溢價和軟件收入,扛住了直營初期的高成本 。
反觀其他車企,即便是新勢力也在妥協:小鵬推行“木星計劃”引入經銷商,阿維塔除一線城市外均采用經銷模式,原因就是直營覆蓋不足、成本過高。這說明,直營不是“最優解”,而是“特定品牌的適配解”。
![]()
結語:透明是趨勢,但轉型需要時間
消費者對透明銷售的需求,無疑是行業的未來方向。但多數車企做不到特斯拉式直營,本質是“利益捆綁太深、成本壓力太大、盈利模式太依賴隱性收入”。這場變革不會是“一刀切”的顛覆,更可能是“融合轉型”——就像部分車企采用的“直營+經銷”混合模式,一線城市直營保透明,下沉市場靠經銷商保覆蓋。
對消費者來說,不必強求所有車企都學特斯拉,關鍵是認清不同模式的利弊:直營模式省心透明,但售后網點可能不足;經銷模式有議價空間,但需警惕套路。無論哪種模式,只要守住“價格公開、條款明確、無強制捆綁”的底線,就是好的銷售模式。
你更傾向于特斯拉的直營模式,還是傳統4S店的經銷模式?有沒有被4S店的套路坑過?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經歷~ 要不要我幫你整理一份“購車防套路清單”,不管是直營還是經銷模式,都能幫你避開隱性收費和捆綁陷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