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花兒街財經,作者 | Leon,編輯 | 侯煜?
APEC 期間,最不 “商業” 卻最出圈的名場面,在韓國炸雞店上演:英偉達董事長黃仁勛與三星電子會長李在镕、現代集團會長鄭義宣三位大佬圍坐,炸雞的香氣混著啤酒泡沫,把商業談判的緊繃感沖得煙消云散。
可就在這份難得的松弛里,英偉達市值飆飛的曲線從未停下 —— 它悄悄告訴所有人,“All in AI” 早已不是選擇題,而是行業心照不宣的共識。(延伸閱讀:三星“李在镕之笑”背后的局)
放眼國內,阿里巴巴積極擁抱AI的態度,在一眾互聯網大廠中尤為突出。繼年初宣布未來三年投入3800億元建設AI基礎設施之后,阿里巴巴CEO吳泳銘在2025云棲大會上宣布:大模型是下一代的操作系統,我們做了一個戰略選擇——通義千問選擇開放路線,打造AI時代的Android。
而退居幕后的創始人馬云也親自下場,2025年2月11日,阿里創始人馬云,低調現身阿里西溪園區C區,在夸克等AI to C業務所在辦公區,微笑地跟員工打招呼。至此,承載了馬云AI to C雄心的夸克浮出水面。
很快,阿里做出了實際行動。10月末,夸克上線對話助手功能,采用Qwen(千問)最新閉源模型,與搜索組合成雙入口。
同時,作為夸克最核心的硬件載體,夸克AI眼鏡S1在雙11期間開啟預售,售價3999元起。
據悉,夸克AI化是阿里“C計劃”的重要一環,將決定阿里“AI To C”戰略的整體推進進度。令人好奇的是,脫胎于UC的夸克,為何會在AI時代成為阿里系的先頭軍、甚至用上了“軟+硬協同”的頂級配置?
3999元起的夸克AI眼鏡,價格不菲
在明確阿里 “AI to C” 戰略與夸克的核心角色后,我們先聚焦戰略落地的關鍵硬件 —— 夸克 AI 眼鏡 S1。
這款定價近 4000 元的產品,既是阿里硬件能力的一次試水,也是其整合 AI 與生態資源的具體體現,接下來筆者將從開發背景、配置功能、預售情況等維度,看看它為何定價不低。
作為互聯網大廠,阿里親自操刀硬件的經驗有限。據悉,夸克眼鏡的硬件是由阿里智能信息事業群終端團隊主導開發,最初準備了純語音和衍射光波導顯示雙版本,但最終上市銷售的僅有后者。
夸克AI眼鏡S1的配置不低,包括雙目Micro-LED+ 衍射光波導顯示,能夠實現單色HUD顯示,進一步豐富了AI眼鏡的體驗。同時,高通驍龍AR1+恒玄2800雙處理器、1200萬像素攝像頭(索尼IMX681),都是目前主流的配置。
值得一提的是,該眼鏡采用了可換電池設計,電池設計在眼鏡腿末端,可拆卸換電實現“無限續航”。
由于搭載顯示,夸克AI眼鏡的應用形態顯然比純聽覺方案要豐富不少。應用方面的核心競爭力依賴于Qwen閉源模型,可實現諸如實時翻譯、高德近眼導航、識物詢價、支付寶“看一看”支付等功能。
![]()
雙11期間,夸克AI眼鏡開啟早鳥預售,售價3999元起(可選配近視鏡片),如果是88VIP會員價格則為3699元起,可疊加9折消費券。目前,夸克AI眼鏡淘寶/天貓頁面顯示已售出4000+,將于12月初發貨。
對比市場競品,夸克AI眼鏡的價格略高一些。同樣搭載通義大模型、光波導顯示且其他配置相似的Rokid Glasses,其天貓售價為2969元起。
從積極的一方面來看,阿里是國內首個實現“自研大模型+自有硬件”部署的大廠,競爭對手的步調則慢了一拍。在自研大模型的大廠中,去年就已經發布的小度AI眼鏡則遲遲未開啟預售,而傳聞已久的字節AI眼鏡至今仍不明朗。(詳情見:小度的AI眼鏡,能否重新定義市場?)
據IDC數據顯示,2025 上半年,中國智能眼鏡廠商出貨量突破 100 萬副,同比增長 64.2%,預計年內出貨量超200萬副。雖然市場規模亟待提升,但作為目前最適配AI應用的入口之一,AI眼鏡市場顯然是必爭之地。
是AI-To-C入口?還是“四不像”?
分析完夸克 AI 眼鏡這款硬件產品的價格與競爭力后,我們需要把視角拉回到夸克生態的核心 —— 夸克 App。畢竟硬件更多是 “拓維” 工具,真正觸達廣大 C 端用戶的還是手機端應用。
而夸克 App 特殊的定位,讓它在承擔阿里 “AI to C” 入口角色時,也面臨著身份模糊的問題,下面具體拆解這一矛盾。
夸克AI眼鏡作為夸克的載體,作用是拓維,吸引那些需要進階AI體驗的消費者。而擁有更廣泛受眾的,必然是手機端的夸克App。
夸克App既是瀏覽器,也是搜索引擎,是阿里系應用中少見的“非電商基因”產品,互聯網工具屬性更強。因此,它也享受到了Qwen閉源模型的待遇,背后是阿里急切打造AI To C爆款的需求。
因此,夸克的競爭對手不僅局限于搜索,還包括其他AI原生應用,比如豆包、騰訊元寶,甚至是自家的通義,這也讓夸克變得有些“四不像”。
![]()
夸克(左)與百度(右)界面對比
夸克App新版本的最大變化,是在搜索框下方新增一個“助手”按鈕,點擊即可切換為問答模式(向右滑動屏幕亦可),使用體驗與其他AI助手應用無異,支持深度思考,并集成了AI寫作、拍照搜題、翻譯、打電話等工具集。
值得一提的是,百度App早在年初就將AI入口集成于搜索中,但使用體驗相對糟糕。關鍵在于:百度App雖是搜索應用,但卻將信息流放置于首屏用來獲取流量,AI入口則放置在底部欄。相比之下,夸克的首屏非常簡潔,突出了工具屬性,是更加聰明的設計。
簡單試用一下夸克的問答功能,閉源Qwen模型的性能的確更好。用同一張圖片分別問夸克、百度和豆包“圖中有幾塊雞翅”(打開深度思考),夸克、百度和豆包的回答分別是:八塊、五塊和六塊,夸克最接近準確答案(十塊)。
![]()
從左至右依次為夸克、百度、豆包問答結果
一個小插曲,筆者嘗試問通義App相同的問題,同樣開啟深度思考(Qwen3-Max模型),通義在思考113秒后給出的答案居然是:三塊。翻看其思考過程,大模型在肯定和否定間反復橫跳,最終給出了誤差最大的答案。
如此來看,經過調校的Qwen閉源模型的確在一些問題的處理上要優于開源模型。據悉,夸克團隊還訓練了醫療、教育、法律、金融等多個垂直領域模型。然而,雙線發展有利有弊,理想的情況是相輔相成、共同壯大,但現實往往是“左右手互博”。
![]()
通義App問答結果
從產品定位來看,阿里希望將通義App打造成原生AI應用中的全能范本,可選多種模型、工具更豐富(如AI生圖、修圖、分析研究等),更偏向生產力;夸克則更傾向于搜索+少量AI工具的模式,再通過閉源模型的細化調校提升體驗,面向C端用戶。目前數據呈現的狀況是:潛在的內部資源競爭(如投流)不可避免,用戶群體分流明顯。
“昂貴”的夸克和阿里的AI野心
無論是夸克 AI 眼鏡的定價爭議,還是夸克 App 的 “四不像” 困境,背后都離不開阿里對 “AI to C” 的迫切追求。接下來我們跳出單一產品,從用戶數據、投流成本、盈利模式等維度,看看夸克目前的市場表現,以及它為何能成為阿里實現 AI 野心的關鍵選擇,同時也分析其面臨的現實挑戰。
根據《Xsignal 全球AI應用行業季度報告丨2025》顯示,第三季度中國AI應用9月MAU(月活躍用戶)突破4.6億,季度增長率為7.17%。在AI應用App端,豆包以2.2億MAU登頂,夸克的MAU則在9610萬左右。結合另一組來自“AI產品榜”的數據,通義App月活數僅為696萬,遠落后于第一梯隊。
更為關鍵的是,夸克并非僅有手機App,還包括Web及PC瀏覽器版本。但市場表現,還缺乏競爭力。非凡產研數據顯示,2025年9月國內AI Web端MAU總計為1.37億,其中Top 10占據77.6%,夸克僅位列第22位,呈環比下降趨勢。
那么,夸克的投流成本是多少呢?來自AppGrowning的數據,2025年1-7月,夸克投放金額均超1億元、其中3-7月超4億元,與今年夸克的用戶增長周期吻合,投流對MAU提升的效果可以說是立竿見影。
![]()
數據來源:AppGrowning
與海外市場不同,中國AI應用在C端基本上是免費的,企業們主要通過為B端用戶提供大模型API調用、出售Token盈利。
AI To C的意義在于龐大的用戶群,依托于此,可以拓展增值服務(比如會員、網盤等)、吸引廣告投放等,另外C端用戶的數據可以幫助企業完善大模型算法,提升競爭力。
前文也提到,推出自研硬件也成為夸克盈利的新嘗試。
一直以來,阿里因“電商基因”太過濃厚,缺乏具有粘性的通用型互聯網入口,相比騰訊的社交、字節的內容驅動存在明顯的劣勢。
回望馬云執掌阿里的時期,也曾嘗試通過支付寶社交化、阿里云OS+手機廠商合作等形式尋找新入口,但均已失敗告終,即便后續收購內容或工具型企業如優酷、UC(夸克),但由于業務類型與主營跨度太大,基本上也是各自為戰。
正如吳泳銘宣布阿里下一階段的愿景是“打造AI時代Android”,夸克AI化是目前阿里最好、也是為數不多的選擇。
只有通過撬動非電商的C端用戶、形成穩定且牢固的互聯網用戶群體,才能支撐阿里從電商向AI企業轉型。不過,夸克本質上缺乏微信的不可替代性,投流不可持續,或許AI眼鏡的成功與否將是一個轉折點,決定夸克未來的走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