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單月賣 12.7 萬輛,同比翻倍還多,提前撞線百萬年銷目標,把吉利整體銷量目標都抬到了 300 萬輛。銀河星愿 6.88 萬起售,卻帶著后驅和寧德時代電池,把性價比玩得通透;銀河 M9 更狠,直接把大六座 SUV 拉到 17 萬價位,上市首月就交車過萬。銷量飆漲的代價很直接:寶雞基地里銀河 L7 和燃油車擠一條線,湘潭基地即便改到 50 萬輛產能,星愿的訂單還是排到下月。但吉利偏不按常理出牌建廠房。李書福早看透行業真相:“汽車工業產能過剩嚴重”,與其砸錢建新廠,不如盤活舊產能。于是沈陽北盛工廠成了首選 —— 這個年產能曾超 30 萬輛的合資基地,因燃油車衰退關停,吉利聯合國資花 8.9 億改造,相當于用 “二手房價格” 買了套 “精裝豪宅”。武漢路特斯工廠更典型,80 億建的 15 萬輛產能基地閑著,直接改產銀河,省了至少三年建廠時間。這波操作藏著犀利邏輯:新能源競爭早已過了 “拼廠房數量” 的階段。吉利算過一筆賬:改造舊廠比新建節省 60% 成本,還能蹭上沈陽、武漢現成的汽車產業鏈 —— 前者有寶馬配套,后者聚集東風、小鵬,零件供應商出門就能找著。更聰明的是海外布局,英國賣的 EX5 是右舵版銀河 E5,價格翻倍還比競品便宜,利潤空間肉眼可見;巴西直接入股雷諾工廠,連生產線都不用自己建。從貴州基地把生產節拍提到 50JPH,到印尼啟動散件組裝,吉利這套 “內部挖潛 + 外部撿漏” 的組合拳,比盲目擴產靠譜多了。當有些車企還在為產能過剩哭窮,吉利已經把別人的閑置資源變成了自己的增長引擎。隨著沈陽、武漢工廠陸續投產,明年銀河的產能瓶頸將徹底打破。這種不搞 “大拆大建” 的務實玩法,或許正是中國車企從 “規模競賽” 轉向 “效率競賽” 的縮影 —— 畢竟能把別人的 “棄子” 下成活棋,才是真的高手。
![]()
當很多車企還在為閑置廠房發愁時,吉利銀河正把別人的 “包袱” 變成自己的 “燃料”。沈陽原上汽通用北盛工廠里,曾經生產別克 GL8 的流水線正在改造,很快將駛出嶄新的銀河新能源車 —— 這波操作,堪稱新能源時代的 “產能騰籠換鳥” 典范。誰能想到,兩年前還只是吉利產品系列的銀河,如今成了 “爆款制造機”。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