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就是新瓶裝舊酒嗎?沒想到大漂亮國已經淪落到這個地步了,美國最新亮相的YFQ44A無人戰機,簡直就是這句話的活教材。號稱是個“未來戰機”,可不僅外觀一點不科幻,骨子里甚至就是個拆了座艙的F16縮小版。更離譜的是這款被寄予厚望的無人“忠誠僚機”,可能因為設計缺陷反而會坑了它要保護的有人戰機,那么它到底有多不靠譜?
現在開始我們今天的主題:美國YFQ44A無人戰機差哪了?
設計困局
看到美國最近大吹特吹,并且已經首飛成功的YFQ44A“狂怒”無人戰機后,估計稍微懂行點的軍迷都會被整笑了。而它最讓人啼笑皆非的,就是造型上最直接能看到的,毫無新意的氣動布局。
![]()
而且你仔細看它的外形,橢圓形的機身截面加腹部進氣道,以及十字形尾翼,除了沒有駕駛座艙以外,這不就是活脫脫的F16縮小版手辦模型嗎。
好家伙,它的制造商安杜里爾公司還為此洋洋得意,宣稱從圖紙到首飛只用了556天,創下美軍戰機的研發紀錄。
但明眼人都知道,這根本不是什么創新,而是偷懶直接套用了F16的成熟設計,自然省時省力,并且也根本不用擔心會試飛失敗。畢竟F16雖然是1974年就首飛的老式戰機,但是在非隱身戰機中,氣動外形還是非常成熟的。
但是話又說回來,美國現在要搞一款先進的無人戰機,甚至要實現能和F22或F35協同作戰的無人“忠誠僚機”,那么這種“復制粘貼”式的設計將帶來嚴重隱患。
![]()
畢竟F16是誕生于非隱身時代,它的復雜曲面會像鏡子一樣反射雷達波。更致命的是腹部進氣道的設計,當雷達波從側向照射時,發動機葉片的位置會直接暴露在外,形成強烈的雷達反射源。
而現代隱身戰機比如F35就是采用S型進氣道來規避這一問題,但YFQ44A卻不用,甚至因為偷懶,全盤繼承了這個隱患,再加上三角尾翼的傳統設計,隱身性能更是無從談起。
然而相比之下,我國早在2019年閱兵中亮相的攻擊11無人機,便采用了無尾飛翼布局,整個機體就像一片光滑的飛鏢,連垂尾這個主要反射源都消除了。
另外進氣道也經過精密計算,以確保任何角度的雷達波都無法直擊發動機。而這種從零開始的全新設計,才是真正面向未來的解決方案,難道美國就不知道嗎?甚至中國的作業都擺在面前了,都不帶抄一下的。
![]()
性能短板
就這美軍還計劃在2028年量產這款所謂的無人戰機,甚至要為每架F22或F35,以及現在連影子都沒有,尚且處在PPT階段的六代機,都配備3架這種“忠誠僚機”。美軍難道就不知道這種非隱身戰機,用來給隱身戰機做僚機,完全就是增加累贅嘛?
不光隱身戰機好不容易才實現的隱身突防能力,會被三架這樣雷達反射截面超大的家伙直接干破防。甚至即便不在乎隱身性能,按照YFQ44A的性能數,那也稱得上是速度慢、腿短外加眼神不好的“不忠誠僚機”了。
![]()
因為它采用的FJ44渦扇發動機,設計最大速度也只有0.95馬赫,這意味著它連超音速都飛不到。簡直令人大跌眼鏡,要知道現代空戰中,F22能以1.8馬赫的超音速進行巡航,殲20也同樣具備超音速機動能力,并且最大飛行速度可達2.5馬赫。
那么按照這個情況,YFQ44A不僅無法和對手的先進戰機展開較量,甚至連自家長機需要快速突防時,這個所謂的“忠誠僚機”根本都跟不上節奏,甚至會成為拖累。就算F22或F35停下來等它,似乎也起不到任何作戰效果,因為它帶的導彈竟然也是個腿短的家伙。
按照它僅僅只有180公斤的有效載荷,也才能剛好塞下一枚AIM120中距空空導彈,而這款美國主力使用的空空導彈最大射程只有160公里,遠低于我國霹靂15空空導彈的射程,并且一架只能帶一枚,打擊能力相當有限。
![]()
更尷尬的是美軍要研制的下一代AIM260導彈,倒是據說射程最大能達到250公里。可是重量又高達200公斤,YFQ44A根本無力攜帶,這也就直接宣判這款所謂的未來戰機,尚未服役就已經落后。
戰術陷阱
如果說攜帶的導彈落后,還能勉強湊合,那么對于這款要配合前出作戰的無人僚機而言,最要命的就是它的“近視眼”問題。
它的機頭空間只能安裝直徑大約300毫米的小型雷達,對常規戰機的探測距離也只有約100公里,對隱身目標的發現距離更是可能縮水到幾十公里以內。而作為對手殲20的有源相控陣機載雷達,探測距離可以超過200公里。
![]()
因此它根本就不可能成為殲20的對手,甚至讓這樣一個“近視眼”前出偵察,無異于是真的讓近視眼去當狙擊手的觀察員。不光會報告錯誤的信息,更會直接暴露原本的積極手。而這也是YFQ44A最諷刺的地方,它號稱“忠誠僚機”,卻反而會因為自己能力太菜,成為戰場上的“叛徒”。
它甚至因為沒有內置彈艙,所有武器必須外掛,就更使得雷達反射面積急劇增大。在這樣的情況下,要是一架隱身的F35帶著三架外掛導彈的YFQ44A,以亞音速飛行緩慢出擊,敵方的雷達首先就會發現這些無人機,從而推斷出隱身長機的位置。
![]()
不過你以為這已經是這款無人戰機最令人無語的地方了。實際上它的作戰模式更存在邏輯漏洞,讓人不得不吐槽。美軍既然能設計出這款已經落后的無人機,就是根本沒把它當做戰場主角,而是一直以配角思維在進行研制。只是想用有人機通過數據鏈遙控無人機群,作為戰場輔助存在。
中美對比
可是時代不同了,戰場輔助如果實力太菜,跟長機都不是一個段位,沒有自主作戰能力。那么在強電磁對抗環境中,由于數據鏈是極易被干擾的,一旦通信中斷,這些忠誠僚機就會變成無頭蒼蠅。
相反中國的攻擊11就更強調高度自主性,能在斷聯情況下繼續執行任務,甚至自主判斷威脅等級并做出戰術決策。可以說YFQ44A的出現,暴露出的不僅是中美航空技術的差距,更是軍事創新思維的落后。
![]()
美軍還在試圖用20世紀的氣動設計,去搭配21世紀的電子設備,這種拼湊式創新已經難以適應未來高強度的對抗環境。很明顯中國選擇了一條更徹底的創新之路才是正途。從無偵8到攻擊11等多款無人機,中國已及普遍采用顛覆性的飛翼設計,不僅專注于隱身高速和智能等關鍵指標。
更重要的是將無人機納入整體作戰體系去考量,而不是簡單的作為有人機的附屬品。就憑這一點,即便咱們現在的航空規模還沒有完全追上美軍,但其實在技術領先度上已經超越美軍。
即使這樣想必還是有人會說,美軍這樣的發展思路是對的,之所以沒有發展高端無人戰機,就是圖一個戰時消耗量大,要用更加經濟適用的產品。
![]()
然而真相卻無比打臉,因為這款啥也不是的無人戰機,單價預計已經達到3000萬美元,而以美國軍工承包商的德性,實際量產還不得飆升到5000萬美元一架,而這個價格已經堪比有人戰機了。
據說美軍還要計劃采購1500架,如果真有這筆近千億美元的資金,干嘛不好好發展下自家的六代機,到底是技術不行還是理念跟不上,可能兩樣都不行了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