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廣州白云機場的海關檢查大廳里,一陣細微的“吱吱”聲打破了原本例行的安檢節奏。
誰也想不到,兩只被緊緊包裹的老鼠,不僅改變了一位英籍“專家”的命運,還掀開了中國核工業防線上一場隱秘較量的帷幕。
![]()
一次海關意外,竟層層牽連出跨國間諜網,最終驚動了周總理親自坐鎮指揮。
那些藏匿于友誼飯店、化工公司、機場候機廳的身影,究竟隱藏了怎樣的秘密?
而那兩只小老鼠,又是如何成為扳倒間諜的“國家功臣”?
老鼠出境
1967年10月15日,廣州白云機場候機樓內人頭攢動。
彼時的廣州,正處于緊鑼密鼓的外貿繁忙期,來自世界各地的旅客川流不息。
海關檢查員林華披著一件灰藍色制服,像往常一樣,站在行李安檢區域巡視。
![]()
對他來說,這是無數個平凡工作日中的一天,既不算多事,也沒什么特別。
可就是這一天,命運在一個不經意的瞬間撕開了一道縫。
當時,林華正從一排行李車前經過,一件老式的皮箱赫然停在隊尾,邊角磨損嚴重,表面布滿斑駁的擦痕,像是多年未曾換新的老物什。
箱子不大,卻被綁得結結實實,他本想走過,卻被耳邊突然傳來的一陣“吱吱”聲吸引了注意。
那聲音極輕,卻在熙攘的人流與廣播聲中格外刺耳。
林華停下了腳步,職業的直覺讓他感到這不尋常。
![]()
網絡圖片
緊接著,林華立刻將箱子提至檢查臺,示意同事協助開箱。
箱蓋一開,空氣中頓時彌散出一股潮濕、腥膻味。
眾人皺起眉頭,面露異色。箱子內部分隔清晰,衣物整齊疊放,而底層則掩著一個金屬制成的鼠籠。
籠子四周用粗布包裹,里頭蜷縮著兩只灰褐色的老鼠,毛發凌亂,精神卻異常緊張,不安地在籠中亂竄。
林華目光落在那兩只老鼠身上,卻不像旁人一樣厭惡或驚訝,反而愈發凝重。
![]()
這不是普通的寵物鼠,首先是體型,它們太大,毛色不均,明顯不是經過人工培育的實驗鼠。
其次是行為反應,極度警覺,像是從野外捕捉來的野生個體。
再者,旅客既無檢疫申報,也無攜帶動物許可,這在任何一個邊檢口岸,都是重大違規。
林華當即上報值班主管,不久,機場動檢部門介入,對鼠籠和老鼠進行了初步檢視。
為了確保操作規范,兩只老鼠被當場扣押,送往專門的疫檢實驗室做進一步分析。
表面看,它們不過是兩只活潑的灰老鼠,可當檢疫員取樣進行輻射檢測時,儀器卻意外地發出了尖銳的報警聲。
![]()
檢測人員面面相覷,一再校準儀器,卻發現結果驚人:
這兩只老鼠體表沾染有明顯放射性物質,而且數值超出常規背景值幾十倍。
更為詭異的是,它們體內檢測出的放射性同位素,與我國西北某核工業區泄漏記錄的同類物質高度吻合。
核工業區?放射性污染?兩只被帶出國境的老鼠?
這下事態立刻升級,檢疫報告層層上報,最終交到了北京的對外貿易系統敵特偵察小組手中。
![]()
就在這時,行李所屬人身份也被一并查明,一位名叫喬治·瓦特的英籍“技術專家”,在蘭州化工公司掛職協助設備維護已有數月。
平日里表現謙和低調,從不涉入政治話題,也幾乎不與其他外籍專家往來,甚至偶爾還“熱心”地協助黨委揭發外籍人員的不當言行,深得單位信任。
而他,此刻正是那只攜鼠出境的行李箱主。
追蹤瓦特
北京公安局張文奇坐在駛向蘭州的專列上時,他盯著手中的情報摘要,封面上“喬治·瓦特”這個名字像一枚釘子,牢牢釘在他的腦子里。
![]()
廣州機場的老鼠事件引起了中央的警覺,放射性物質、蘭州化工公司、外籍專家……
這串線索不偏不倚,像是被人蓄意串聯在一起,充滿了刺痛人神經的危險氣息。
蘭州,這座被黃土與黃河包圍的重鎮,在那個年代承擔著特殊使命。
尤其在城市以西的茫茫戈壁里,埋藏著中國核工業最核心的心臟地帶。
瓦特在這種敏感時期出入此地,每一次呼吸都可能牽扯國家命脈。張文奇知道,此行不容有失。
一到蘭州,他沒有驚動地方公安局,反而喬裝成外貿系統的調研員,打著考察化工設備引進效率的名義,與化工公司方面的接待人員交談寒暄。
![]()
但這樣收效甚微。
于是他換了一種辦法,繞過廠區,從外圍村鎮慢慢摸排。
他一個人騎著一輛舊自行車,頂著漫天風沙走村串戶,專挑那些地勢臨近廠區、與山林接壤的邊緣地帶訪查。
直到他走進一片荒林邊的一戶護林老漢家。
老漢六十多歲,滿臉溝壑,頭發灰白,他本不大愿搭理這位“城里來的技術員”,可當張文奇問起:
“這附近有沒有什么外人出沒?最近有沒有遇上什么奇怪的事?”時,老漢的眼角微微一跳。
![]()
“奇怪的人……你還別說,前陣子真有一回。”
“大概半個月前的事,那天我天不亮進山,想看看有沒偷砍樹的,這年頭啊,些人膽子大,結果聽到樹林深處有‘滴滴答答’的聲音。”
“我起先以為是哪家孩子丟了玩具,可仔細聽那節奏,哪像是玩意響?更像……更像是我當兵時學過的電碼。”
這句話像炸雷一般在張文奇耳邊炸響,他努力維持臉上鎮定:
“你后來有沒有看清那人長什么樣?”
“看清了。”老漢撓了撓頭皮,“他就站在樹上,個子不高,金頭發,穿得挺干凈,我藏在灌木里,我記得他腳底還踩著個像盒子的東西,一只手在撥線……我看他那架勢,不像干正經事的。”
![]()
張文奇拿出照片,指著其中一個男人問:“是不是他?”
老漢盯著那張照片看了足足三秒,點了點頭:
“對,就是這個人。”
這一下,張文奇心中的疑云被風刮得更開了。
喬治·瓦特,在核工業廠區附近樹林里,踩在樹上發報!這已遠遠超出了一個普通專家的工作范疇。
能操作摩斯密碼,能在野外搭建簡易電臺,還懂得用山林干擾信號,這人,非間諜即特工。
他按捺下激動,轉而向李根生借了一副舊望遠鏡,順著老人所指方向走進林區。
那片樹林潮濕寂靜,地面上的一棵老松樹底部有一塊踩踏痕跡明顯的泥土,旁邊有幾枚煙蒂,其中一枚帶有外文印記。
![]()
抬頭看,那棵樹枝很粗,能站人。
張文奇拿望遠鏡朝遠處掃了一圈,山口隱約可以通向廠區背后的一段邊溝。
當晚,張文奇在旅館房間點亮了臺燈,拿出文件記錄下這一天的所見所聞。
他已經斷定,喬治·瓦特不是一個人,而是個布局良久、層層包裹的諜網中的一環。
一場守株待兔的布局,必須立刻展開。
他決定,親自飛回北京,向上級請示下一步行動,因為這場暗戰,已經不僅關乎一個人的間諜罪名,而是可能牽連整個西方情報系統對我國核計劃的滲透嘗試。
![]()
而喬治·瓦特的“妻子即將來華探親”的消息,也在此時悄然傳來。
獵人已上山,獵物不遠。
夫人引蛇
張文奇從北京返回之后,他一回來就守在機場,盯緊一班又一班抵達的國際航班。
因為他已經得到確切情報,喬治·瓦特的“妻子”即將來華探親。
相比喬治在蘭州的謹小慎微、深藏不露,這位即將到來的“夫人”才是那根能撥動整張間諜網的細線。
![]()
幾天后,瓦特夫人踏出航站樓,而喬治·瓦特在得知夫人入境后,興致異常高漲。
張文奇和同事早已悄悄換裝成車站職員、街頭小販,像一張隱形的大網,把他們夫妻倆的每一次接觸都盡收眼底。
是夜,北京機場的候機大廳里燈火通明,瓦特夫人推著行李,面色平靜地走向登機口。
就在她通過最后一道安檢的前一刻,張文奇帶著幾名便衣人員閃身而出,動作果斷地將她攔下:
“例行安檢,請配合。”
她臉色微變,但隨即恢復鎮定,笑著說:“當然可以。”
她的行李箱被帶入安檢室,衣物一件件被小心翻檢。
![]()
起初并無異狀,但在箱底夾層中,一個金屬外殼的老式發報機赫然顯現,型號雖舊,卻改裝巧妙,體積縮小,零件間縫隙中藏有密碼紙條,顯然是為跨國傳訊量身定做的。
而在側邊收納袋中,還發現了三卷膠片,鏡頭記錄下的是我國西北某核試驗區的地形圖、實驗設備、以及幾份以德文書寫、經過加密標注的測試數據。
他知道,喬治·瓦特的“演出”已經結束,真正的抓捕與清洗才剛剛開始。
情報部門迅速介入,對瓦特夫人展開突擊審訊。
她反復強調自己對箱中物品一無所知,稱是丈夫托她帶回家中做學術展示。
可她的嘴角肌肉抽動,瞳孔微縮,一切非語言的細節卻早已出賣了她。
![]()
可就在這個節骨眼上,一件意想不到的發現再次引爆局勢。
情報組在清查瓦特往日接收的信件與物品時,無意間打開了他寄來的一只普通罐頭。
罐頭底部封口被人重新焊接,切口細如發絲,肉眼幾乎無法察覺。
罐頭壁的內側,用顯影劑處理后,出現了隱寫的手跡,字跡潦草,用英語書寫,語氣卻如遺囑般冰冷殘酷:
“若被扣留,請訴諸國際法庭控告,隨后自裁,輿論一旦發酵,我們自然會為你塑造‘學者遇害’的殉道者形象……”
短短數行,字字帶毒,如利刃穿喉。
![]()
從廣州機場的老鼠,到樹上發報的喬治、再到機場攔截夫人、罐頭藏殺機,一切串聯起來,終于顯現出一張嚴密的情報網絡。
真正的大魚,還未浮出水面,而喬治·瓦特,僅僅是那枚最外層的棋子。
一網打盡
喬治·瓦特的嘴依舊緊閉,但線索藏在審訊中無意提起的只言片語。
瓦特在交談中曾數次提及一位同行專家,“彼得”、“德國人”、“研究反應釜設計”,這些關鍵詞最終指向一個名字,彼得·迪卡特,一位來自西德的技術顧問。
![]()
據調查,這人言語不多,平日常在廠區外圍溜達,喜歡拍照、寫日記,看似無害,卻令人起疑。
張文奇當機立斷,將調查焦點由瓦特轉向“迪卡特”,果然發現了他留下的一枚香煙錫紙包成的小圓球。球
體小巧,打開后赫然是用德文手寫的密文,紙質薄如蟬翼,特制防水,密密麻麻地記錄了工程圖紙、坐標信息,還有疑似密碼編碼。
這便是“暗網”的第二環,彼得負責采集,瓦特負責中轉。
可是誰下命令?誰定目標?誰才能真正把這些情報送出去?
![]()
就在這時,一通奇怪的長途電話落在了監聽組的耳朵里:一個帶有濃重德式口音的男子,低聲吩咐瓦特,“資料已妥,接頭見面如常安排。”
電話的落點,正是蘭州化工公司外籍專家公寓。
順著這條線,張文奇再次出現在蘭州,這一次,他搖身變成“從北京派來考察交流的技術干部”。
而“許林德”這個英國籍專家,終于出現在視線中。
接下來幾天,偵查人員對許林德的住處展開秘密搜查。
床墊底、書架夾層、假壁燈座、甚至洗手間的水箱,共查獲36處可疑藏點,內含均為高度敏感信息和重要機密,收件人署名為“特魯茨·馮·許林德”。
![]()
而這個名字,在情報部門的黑名單上,赫然標注著,美國中央情報局資深間諜,代號“白鷲”,活動于多國,慣用“技術顧問”掩護身份。
這盤棋,終于全貌乍現。
證據、身份、人脈網絡,全數落網。
事后,公安部門連夜將線索順藤摸瓜,陸續查清與許林德、喬治·瓦特相關聯的5名外籍專家背景,并迅速控制,順利阻止一批即將遞交出境的關鍵材料外泄。
這場耗時數月的隱秘戰斗,在天羅地網的收束下,終于落下帷幕。
誰能想到,這一切的起因,竟然是兩只老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