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為《黨史縱橫》、《中華兒女》、新周報
黃埔軍校培養出多位揚威中外、影響深遠的大人物,曾一度被譽為“中國的西點”。此后,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黃埔軍校的師生都是歷史的主角。特別是抗日戰爭期間,黃埔軍校出身的國共兩黨師生為保家衛國并肩作戰,共赴國難。但鮮為人知的是,最早提出建立黃埔軍校的并非孫中山。
01 逆境中的選擇
蘇俄十月革命一聲炮響,不僅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也使孫中山對如何將革命進行下去的想法一下子清晰下來,那就是手上要有兵,要有軍隊。
而孫中山在明白了這個道理之后,仍然走了一段彎路。先是想依賴江湖氣十足的幫派勢力,接著又想拉攏、依靠一派軍閥去攻打另一派軍閥。當時,廣東各派軍閥云集,有粵軍、滇軍、桂軍、湘軍,然而,這些“山大王”都是望風而動,誰的勢力大就倒向誰,這使孫中山深感必須有自己的軍隊才有出路。
不過,最早提出國民黨要建立軍事學校的人不是孫中山,而是共產國際來華進行聯絡工作的代表馬林。1921年初,馬林接替共產國際特使維經斯基到了中國。他在中國工作生活兩年。這期間,他奔走于國共兩黨領導層之間,廣泛地宣傳共產國際關于在中國建立民主聯合戰線的主張。
馬林于1921年12月到桂林會見了孫中山,中共黨員張太雷以馬林的翻譯身份隨行。期間,馬林與孫中山進行了兩次長談。馬林的建議有三點:一是改組國民黨,與社會各階層,尤其與農民、勞工大眾聯合;二是創辦軍官學校,建立革命軍的基礎;三是謀求國共合作。
1922年6月16日,由孫中山一手培植起來的廣東革命政府陸軍部長陳炯明突然發動武裝叛亂,炮轟總統府。孫中山措手不及,連夜上了停泊在珠江白鵝潭的“永豐”號軍艦。這是孫中山一生中遭受到的最為慘痛的一次挫折。也正是此時,孫中山下定了決心:聯合共產黨,改造國民黨,建立軍校和革命軍隊。
由于馬林的推動,中國共產黨也十分關注孫中山和他領導的國民黨。8月17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在杭州西湖舉行特別會議,進一步討論時局以及與中國國民黨建立統一戰線等問題。這段時間,到杭州出席西湖特別會議的中央委員李大釗在上海會見孫中山,這是國共兩黨領導人第一次會面,兩人一見如故。會談達成了李大釗第一個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的政治協議,為建立國共聯合統一戰線奠定基礎。
與此相應,1923年9月2日,蔣介石奉孫中山之命,組織“孫逸仙博士訪問團”赴莫斯科考察,與蘇聯革命軍事委員會就開辦軍事學校、爭取軍事援助,幫助改組國民黨等進行了多次會談和協商。
11月26日,孫中山主持召開的臨時中央第十次會議上,決定設立國民黨軍官學校,推廖仲愷和蘇聯顧問鮑羅廷籌劃開辦事宜。
02 共產黨代表為黃埔軍校秘密招生
1924年1月,孫中山在廣州主持召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政策。國民黨“一大”的召開,標志國民黨改組的完成和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正式建立。
1月24日,孫中山正式下令籌建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即黃埔軍校)。孫中山親自任校總理,委任蔣介石為籌備委員會委員長,廖仲愷任黨代表,蘇聯人鮑羅廷、加倫先后被任命為政治顧問、軍事顧問。校址經孫中山多次勘察,最后指定黃埔長洲島原廣東陸軍學校與黃埔水師學堂為黃埔軍校校址。
但是,因為各地軍閥并不支持甚至反對這樣一個新生的軍事學校,所以,軍校在招考第一期學生時大多采用秘密方式。
當時除在廣州可以公開進行招生外,其余在軍閥統治下的各省均不能公開招生。這時的國民黨在許多地方還沒有建立組織,因此,共產黨在黃埔軍校招生工作中起了突出的作用。參加國民黨“一大”的共產黨代表帶著為黃埔軍校招生的任務回到各地,進行緊張的招生工作。
國民黨“一大”閉幕后,何叔衡一回到長沙,便按照毛澤東“多選派黨團員和進步青年到軍校學習,培養黨的武裝骨干”的主張,立即通知本省黨的基層組織,將推薦出來的黨、團員或進步青年秘密送到長沙清水塘考選。
![]()
當時的湖南在軍閥趙恒惕統治下,國民黨和共產黨的組織都不能公開存在,因此,黃埔軍校第一期在湖南的招生工作,也是秘密進行的。說是報考,其實只寫了一篇文章,題目是《試述投考黃埔軍校的志愿》,而數、理、化等科都沒有考試。初試合格的,何叔衡給他們辦了手續,發了路費,安排分散搭火車、輪船先去漢口,然后再坐輪船去上海毛澤東處復試。毛澤東組織了上海點的復試,被錄取的考生在毛澤東為他們辦完相關事宜后,統一送往廣州參加全國總復試。多年后這些熱血青年還記得,在送別的時刻,毛澤東都會說一句“讓我們相約在廣州”,都記得毛澤東在碼頭上那清瘦的身影和真誠的祝愿。
查閱《陸軍軍官學校第一期第一至第四隊詳細調查表》,可見在學員親筆填寫的“入校介紹人”一欄中,有5名湖南學員的入校介紹人中都有毛澤東的簽名。
03 “中共黃埔第一人”
1924年3月27日至30日,黃埔軍校第一期招生考試在廣東高等師范學校舉行。約有1300名經過當地初試合格后的考生參加,共產黨員張申府和幾位蘇聯顧問負責口試題,張申府還負責筆試監考和閱卷工作。5月5日至7日,經過考試選拔的400多名(后有增加)第一期學生正式入校上課,編為4個隊接受新兵訓練。
其中也有插曲,出身書香門第的杜聿明和他的同學閻揆要、關麟征等人,從《新青年》雜志上得知黃埔軍校招生的消息,便從陜西匆匆趕來。然而,考期已過,多虧了陜西同鄉、同盟會元老于右任的舉薦,才獲準補考。
陳賡、宋希濂等報考黃埔軍校,則是屬于“跳槽”行為。他們原先報考的是湘軍講武學校,被錄取后于1924年1月到廣州入校學習。3月,當黃埔軍校招生的布告貼出后,陳賡、宋希濂等在沿珠江長堤散步時看到了招生簡章,喜出望外,當即議定:退出講武學校,報考黃埔,被順利錄取。
八方英杰匯聚黃埔后,5月12日,張申府被孫中山任命為黃埔軍校政治部副主任。在蔣介石提名的17人中,只有張申府是共產黨員。時年32歲、從未接受過軍事訓練的張申府成為“中共黃埔第一人”。
張申府后來回憶:“黃埔軍校開辦后,特別需要政治工作干部,黨代表廖仲愷和政治部主任戴季陶多次叫我為軍校推薦人才,希望能夠介紹幾個在國外學習有能力的人。于是我開了一份15人的名單給廖仲愷,名單上的第一名就是周恩來……周恩來當時還在法國留學,我立即寫信邀請他速來黃埔軍校工作。”
04 國共首次合作的重大成果
1924年6月16日,孫中山在蘇聯和中國共產黨幫助下創辦的黃埔軍校舉行隆重的開學典禮。典禮儀式極為隆重,除全校師生外,還邀請廣東各高級將領、高等文官以及國民黨中央執監委員等500余人觀禮。
孫中山以大元帥兼軍校總理的身份親自主持開學典禮,對全體師生作了演講,并親自批準將這樣一副對聯掛在軍校內門的墻上:升官發財,請往他處;貪生怕死,勿入斯門。橫批:革命者來。孫中山還親自制訂了“親愛精誠”的校訓,批準了軍校校歌。軍校學生來自全國各地,以廣東、湖南、湖北、浙江、四川等省為多;還有來自越南、朝鮮、馬來西亞和泰國的革命青年。
值得一提的是,黃埔軍校開辦初期,其政治部機構基本無所作為。周恩來到任后僅兩個月,就由政治教官到政治部副主任,由副主任到代主任、主任,一級級晉升。他按照蘇聯創建紅軍的經驗有條不紊地開始工作:首先建立起政治部的正常工作秩序和工作制度,其次是加強對軍校學生的政治教育,第三是指導新成立的校軍教導團的政治工作……經過一番整頓之后,黃埔軍校政治部的工作逐漸走上正軌,該校政治工作也蓬勃地開展起來。
可以說,黃埔軍校是首次國共合作的重大成果,也是國共兩黨聯合培育軍政干部的搖籃。以至幾十年后,對立陣營中的學生們見了周恩來還是畢恭畢敬地給他敬禮,尊稱他老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